用全球8%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1%的糧食,但同時化肥消耗量占全球35%——肥越用越多,地越種越饞,這是我國糧食“十一連增”背后的尷尬現實。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化肥的使用為我國糧食連續豐收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專家指出,我國化肥使用存在過量使用、盲目使用的問題,不但損耗基礎地力,增加種糧成本,而且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量控制、科學施肥勢在必行。
現狀 我國化肥投入占全球三分之一
“我國年化肥使用量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相當于美國、印度的總和。”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日前在全國兩會上說。
化肥總體用量過多的背后,凸顯當前我國化肥施用存在的四大問題,“一是畝均施用量偏高。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二是施肥不均衡現象突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三是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國有機肥資源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實際利用不足40%;四是施肥結構不平衡,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比較普遍,機械施肥僅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0%左右。”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介紹。
隱患 過量施肥引發耕地退化之危
化肥是農業生產必要的生產資料之一,對土壤養分的補充起到關鍵作用。然而記者采訪發現,過量施肥對土壤造成的損害卻與日俱增。“土壤侵蝕、酸化和鹽堿化是當前我國耕地退化的三大主要表現。其中,土壤酸化的主要推手之一就是化肥的過量使用。”中國農業大學環資學院教授張福鎖介紹。
數據顯示,我國化肥投入的邊際效益明顯下降。以氮肥為例,從1998年到2013年,我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增長接近200%,但單產水平卻只提升了50%。
解決之道: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農業部17日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從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
根據行動方案,2020年將實現施肥結構進一步優化,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養分結構趨于合理,有機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實現施肥方式的進一步改進,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現象基本得到遏制,傳統施肥方式得到改變;實現肥料利用率的穩步提高,從2015年起,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
對話農業部
積極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
農業部17日表示,力爭到2020 年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記者就此采訪了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
問:農諺講,化肥是糧食的“糧食”,為什么還要提出化肥使用量減量?
答:眾所周知,施用化肥可實現糧食的增產。但我國農作物畝均用量仍高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视昧窟^多不僅造成成本的增加,也對農業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這正是我們實施這項行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走出一條節本增效、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要減去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多用的部分化肥,實現利用效率的提升。 其次是要推進有機與無機的結合,實現生態環境友好。
問:在增長壓力依然很大的背景下,化肥減量是否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答:化肥減量非但不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而且有利于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其理由有三:一是我國化肥用量較大作物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設施蔬菜用肥量更大。
二是我國糧食作物的施肥水平高于發達國家,在不同區域還存在不合理現象,但我國針對不同區域已經建立了一些成熟的技術模式,特別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推廣,不會影響糧食單產。
問:長期以來,我國農民都已習慣使用化肥,有機肥的用量在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化肥零增長目標能實現嗎?
答: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有機肥用量在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國有機資源很豐富,但利用率很低,利用率不足40%。其中,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為50%左右,秸稈養分直接還田率為35%左右。我們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這樣化肥減量的目標才能實現。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