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屋里寫“春秋”
春秋航空拼下的這份“成績”與王正華的“摳門”分不開。公司上下,包括他在內,出差只訂五折的機票,住三星的賓館,自帶泡面榨菜。
細看王正華樸實的草根創業經歷,就能明白他為何這么“摳”。
在下海創業前,王正華是一名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仕途一度很順利。
直到1980年,王正華接到了上級派給他的一個最終改變他人生的任務——為大批返城的知青們解決工作。他當時是上海市長寧區遵義街道黨委副書記,讓知青們有一口飯吃,有一個生存的地方,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按照上級的要求,王正華一口氣創辦了六家企業,其中包括后來成為全國旅游業民營頭牌的春秋國旅,這為如今的春秋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六家企業初步展現出了他對市場精準的判斷力。他認為出行需求會越來越多,于是創辦了一個汽車制造廠,緊接著是客運公司,貨運,出租車,然后是旅行社。除了另一個刺繡廠,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的王正華,已經在實踐今日被中糧等企業奉為圭臬的“全產業鏈”了。
也正是在這些創業經歷中,王正華通過摸索,逐漸地“自我發現”了——相比機關生活,自己更合適去商海中打拼。
1985年,要求辭職單干的他被告知,自己創辦的六個企業中,只能帶出去一個。王正華最終選擇了成本最低的旅行社。汽車廠、客運、貨運都需要很高的成本,只有硬件要求不高的旅行社,適合兜里沒幾塊錢的他。
而早期的春秋國旅起步資金來自于知青們1元/人的報名費,王正華拿著2000塊錢搭了一個鐵皮的亭子,上面寫上春秋旅行社,開一個小窗,要報名旅游的,手伸進去交款辦手續。
回顧自己的事業從這個鐵皮屋起步,王正華感慨地說:“這個世界做事,你得去尋找、用心。”
王正華當時敏銳地感覺到,盡管那會兒中國人旅游基本都是靠單位組織,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出游必將蓬勃發展。春秋國旅在國內率先打出了“散客游”的概念,并在脫離街道辦十年后,1994年,坐上了國內民營旅游的“頭把交椅”,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一領先的商業模式,要歸功于王正華讀書的習慣。他在思考中國旅游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浙江大學老師編寫的教材——翻譯的《世界旅游業及其哲學》,書中說世界旅游都是以散客為主,這讓王正華如獲至寶。
若干年后,在王正華進軍航空業的路上,另外一本《美西南》,講述了美國西南航空的成功經驗。這讓他堅定了走廉價航空的道路,從而掀開他在中國民航業“滾地雷”的序幕。2004年,六十歲的王正華終于獲得了中國航空首批民營牌照,在中國首創廉價航空模式。
向國際低成本航空轉型
如今,“摳門”的王正華準備將所有上市募集資金全部用來買飛機。
“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最缺錢,現在不差錢了。”王正華表示,春秋航空預計2015年底將擁有60架飛機,目標是2018年實現100架。今后,春秋航空飛機不只限于空客飛機,也會考慮波音飛機。
春秋航空表示,上市募集的資金將擬用于購置不超過9架空客A320飛機以及3臺A320飛行模擬機。目前,該公司有48架空客320飛機,開通73條國內外、地區航線,通航88個國內外、地區城市。而2015年將以每月增加一架飛機的速度擴大機隊規模,預計飛機數量將在2015年達到60架,到2018年,公司機隊規模將達到100架。
王正華稱,上市后將繼續“摳門”,把低成本航空領頭羊——美國西南航空作為努力的方向。
此前為了節省成本,一直局限于東南亞等地的春秋航空也正在籌劃自己的“春秋大業”。
王正華表示,國際航線運力占比由目前的16%增至30%,增加量希望是前3年的總和。按照春秋航空的說法,投入國際化的“兵力”和力度、謀求國際網絡布局,春秋航空正在向一家立足上海、輻射東南亞以及北亞的國際低成本航空公司轉型。
對于未來,王正華透露,除加密現有主要商務航線外,將爭取用三至五年時間,使航線網絡基本覆蓋國內所有主要城市,并進一步拓展港澳臺、東北亞和東南亞等周邊地區航線。
王正華曾說,春秋的目標,就是提供低廉的票價,讓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坐上飛機。春秋航空的航班上時常會有第一次乘坐飛機的乘客。“每當看到他們坐在飛機上看著窗外,露出喜悅、驚訝的表情,都會給我巨大的安慰,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值得的。”王正華的這句話,讓很多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