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山出生時,家鄉東北就已被日軍占領,經歷過戰亂和苦難,他從小就將“強國方能御侮”的道理銘記于心。1954年,19歲的王澤山懷揣著強國夢報考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選擇專業時,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一個“大冷門”——火炸藥專業。大部分考生嫌棄這個專業過于基礎、枯燥和危險,紛紛主動填寫與空軍、海軍有關的熱門專業。王澤山卻毫不懷疑自己的選擇,“專業無所謂冷熱,任何專業只要肯鉆研都會大有作為。國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火炸藥是有國家戰略意義的領域。”從那時起,火炸藥研究就成了他的畢生追求。
因為熱愛,所以投入。歷經數十年鉆研,王澤山在含能材料工程領域獲得多項重大研究成果,成為我國火炸藥學科帶頭人。他于上世紀80年代首創了火炸藥資源化系列再利用技術,為消除廢棄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術支撐,是我國火炸藥領域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該技術獲得199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自上世紀90年代起,王澤山通過研究發射藥燃燒的補償理論,發明了低溫感含能材料,并解決了長貯穩定性問題,顯著提高了發射藥的能量利用率,該技術獲得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彼時成為“雙冠王”的王澤山已經61歲了。“別人都勸我功成身退,但我的生活早就跟科研分不開了。一旦離開,我就感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王澤山說,每次獲獎既是榮譽,更是激勵和召喚。“關于火炸藥,我們需要加深的認識和亟待攻克的難題還有很多。”
在達到退休年齡之后的20年里,王澤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徑創立的裝藥新技術和相應的彈道理論,終于研發出了具有普遍適用性的遠射程與模塊裝藥技術。依照他獨創的補償裝藥的理論和技術方案,火炮用一種裝填模塊即可覆蓋全射程,從而大幅度提升了遠程火炮的打擊能力。通過實際驗證,我國火炮的射程從此能夠提高20%以上,或最大發射過載降低25%以上,其彈道性能全面超過所有國家的同類火炮。該項技術獲得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