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1萬元一年能變23萬元”、“一年財富增值幾十倍”、“投資者遍及上百個國家,平穩運作多年”……近期,朋友圈、微博及線下出現不少自稱“金融互助投資”的理財平臺,在宣稱數十倍收益的誘惑下,不少人參與其投資運作。
利息高達30% 還要發展下線
“10月25日投資10000元,11月10日就收回11500元,這樣的投資收益比股票給力多了!”最近,市民小謝逢人就說自己最近做的投資有高回報。記者在不少微信朋友圈中也看到了類似信息,并配有一張銀行收支明細截圖。一個月利息最多可達30%?邀請親朋好友加入,還有高額回報?
3M如此高的回報讓人咋舌!11月22日至25日,記者對3M進行了深入了解。調查發現,所謂線上“金融互助平臺”,基本上是未備案、沒有經營實體、不具理財產品發售資質的“三無”投資公司。業內人士認為,其運作模式存在“龐氏騙局”之嫌。
3M平臺自稱2011年創建于俄羅斯,今年5月傳入中國。3M發行一種叫“馬夫羅”的虛擬物品,市民需先以“提供幫助者”的身份去購買該物品,過程和淘寶購物差不多。在經過15天凍結期后,又以“尋求幫助者”的身份等待他人來買你的“馬夫羅”。買家由系統自動匹配,匹配期限為1到14天,在等待期間,每天都有1%的利息。另外,獲得回報的投資者在平臺發表感謝視頻還有額外的獎金。如果視頻帶有正臉,有5%的獎金,如果沒有也會得到3%的獎金。購買“馬夫羅”時,每次必須以10的倍數買入,最少也要投入60元,凍結期15天,不能取消訂單,否則賬戶會被凍結,錢也回不來。 所謂的“金融互助”投資平臺目前正通過微信群、微博、網站和線下等多種方式招攬投資者。在一家名為“MMM金融互助社區”的網站,顯眼處標注著“月收入30%”等字樣。除了高回報,額外還有“拉人頭”獎勵,即每推薦一個新投資人,就可獲得其投資額10%的收益提成。
3M金融互助平臺到底是啥?
一位自稱“可介紹新人入群”的金融互助投資者表示,新加入者可任選投入60元至6萬元不等,投資期限最長30天,月息為30%。“也就是說,投資3000元按復利一年能變6.9萬元。玩家相互轉賬,平臺不收任何費用,一年收益23倍!”
如此高的收益從何而來?據參與者介紹,“金融互助”平臺及組織者不經營任何產業,不產生任何現金流,只是后來的投資者向之前的投資者提供資金“互助”,通俗地說,如同擊鼓傳花、拆東墻補西墻。“只要不斷有新的投資者加入,前面的人就能拿到錢。”
市民陳女士說,她是經同事介紹加入了“3M互助金融社區”。“最高投入6萬元,但很多人是用多個身份證投入,有的甚至上百萬元,每個月獲得的利息相當可觀。”目前,她的線下已有數十人在玩“3M”,她也為此賺取了幾萬元的獎勵。不少網友針對3M的模式發表評論表示,“這個游戲一直有新玩家加入會持續很久,明明是個騙局卻還有很多人加入,想的不過是賺點錢就收手,或者把投入的錢收回來后,把賺來的錢再放進去玩。利息那么高,錢從哪里來的?無非是新用戶投進的錢分到老用戶手中。”“究其本質,該平臺無疑是龐氏金融金字塔,一旦后續資金不再涌入,或者報單達到頂峰3M創始人關網收錢,塔身必將崩塌!什么互助,這就是赤裸裸的上家喝下家的血!”
3M官網如是宣稱其合法性:買賣“馬夫羅”完全是和個人聯系,網站只是媒介,負責為你匹配到買家,人們相互之間自愿匯款;雖然平臺沒有許可證和執照,但這不違法,沒有法律可以制約私人匯款。
“3M平臺存在很多問題。”某律師事務所律師分析認為,雖然平臺自稱只有買賣雙方之間的私人匯款,但其實所謂的“凍結期和匹配期”就是平臺占有和使用資金的時間,投資人的資金全都掌控在平臺手里,如果平臺關閉,這些錢恐怕也就沒了。3M平臺涉嫌“非法集資”,因為投資者要購買“馬夫羅”來獲得會員資格,相當于變相繳納“人頭費”或者“資格費”。此外,平臺還依靠“領導人”和“經理”來發展下線,此舉有傳銷嫌疑。
“超高收益”不受法律保護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6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借貸雙方通過網絡貸款平臺形成借貸關系,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當事人請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同時,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律師界人士認為,這意味著,“金融互助”宣稱的高收益不受法律保護。同時,這種線上模式招攬投資的門檻極低,投入的資金都缺少銀行、金融監管機構的第三方監管。“廣大市民不應輕信這樣的高收益許諾,否則如果到期后兌現不了收益、乃至本金出現損失都很可能無法獲得保障。”
此外,部分網絡借款平臺、虛擬貨幣交易平臺資金流動沒有銀行托管,極容易出現借機詐騙、卷款跑路等現象,投資者本金可能遭遇損失。
實施上,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已明確,部分虛擬貨幣具有較高的洗錢風險和被犯罪分子利用的風險。目前,人民銀行“1236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咨詢投訴電話”已正式開通,金融消費者可就金融消費進行咨詢或投訴。“投資者參與‘金融互助’蒙受損失,應當第一時間向監管部門報案。”律師表示,主管部門除了加強預警、提醒外,還要加大監管打擊力度,讓非法金融行為和騙局無處藏身。(本組稿件由記者傅曉君、通訊員陳文婷采寫)
投資理財中的5種常見騙局
1、分紅險違規推銷
很多被忽悠購買分紅險的投資者都是通過銀行銷售人員介紹和推薦的,對方稱資金可以隨時支取,每年有7%—8%的收益等。但投資者一定要留意合同說明,了解產品本質是否如推銷員所說,如果及時發現了問題,切記抓住猶豫期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2、網絡理財陷阱
不少網站以“天天返利”、“保本保收益”、“收益可達20%以上”等誘惑性信息為噱頭,打著幫投資者購買原始股等有價證券的幌子,讓投資者將資金匯入他人賬號。對此投資者切忌被高收益迷惑,一定要認清銷售人員和投資渠道的資質。遇到需要往某人賬戶中匯款的要求,更要注意。
3、現貨白銀投資騙局
以高額回報誘惑客戶開戶,然后向你介紹現貨白銀。開戶后,有專業人員幫助操作,做了幾天可能會賺一些,此時他們會提醒投資者說來錢太少速度太慢,讓投資者加大投資量,最后造成投資者損失慘重。對此,投資者要選擇正規的平臺操作和交易軟件,我國目前只有三家正規的交易平臺: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正規的平臺均有模擬盤,方便投資者進行模擬實際操作。
4、民間借貸貓膩
以年利率20%、30%甚至更高的回報為幌子,投資者一開始投入幾萬后,嘗“甜頭”便追加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最終借款人逃跑、企業倒閉。其實,只有極少數銀行開通了針對某些地區的個人無抵押貸款品種,而且需要到銀行面簽合同,提供工資卡的銀行對賬單等;投資者一定要到對方公司進行實地查看,并簽訂正式合同而非口頭協議,借款合同向律師咨詢有沒有違規條款;保留對方的公司營業執照復印件和身份證復印件,并辯明真偽;同時注意利率是否合理。
5、針對老年人的非法集資
以投資養老公寓、異地聯合安養為名,以高額回報、提供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或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游、發放小禮品方式,引誘老年群眾掏錢。老人切勿輕易相信,可以多和兒女商量,看清活動實質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