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i4ks">
  • <td id="ei4ks"></td>
  • 注冊
    閩南網 > 新聞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聞 > 正文

    多姿多彩,文物“活”在當代——走進福建省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一

    來源:福建日報 2024-06-24 10:05 http://www.vistrails.com/

    多維體驗劇《最憶船政》講述向海圖強夢。李閩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

      6月21日,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碧海藍天,岸邊坐落著青墻黛瓦的石頭厝建筑群。

      平潭史前文化展廳設在石頭厝里。進入展廳內,仿佛打開時空穿越之門,來到數千年前的南島語族聚落,石錛、陶釜、角器等出土文物撲面而來。

      “我們選擇在具有當地風貌的石頭厝里展示考古發掘成果。質樸的石頭厝與歷史久遠的石器工具,都是用石頭加工而成的,結合起來更具視覺沖擊力,希望來訪者能加深對這一史前文明的印象。”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說。

      文物承載歷史文化,如何讓文物、遺產和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歷史文化走進生活、走進心靈?福建,正書寫著多彩多姿的答案。

      讓文物“講”故事

      楊夢倩是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社教部工作人員,她正在向觀眾講述一樁真人奇事——

      “2010年7月,6名南島語族后人(來自法屬波利尼西亞)登上仿古獨木舟,從南太平洋大溪地島出發,借助星象、季風和洋流,一路北上,歷時4個月,遠航1.6萬海里,抵達平潭殼丘頭遺址。這一漫長的漂流,佐證了從中國乘坐獨木舟漂到南太平洋諸島的可能性。”

      在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文物是“活”的,會“講”故事。

      有一個陶器,中間有一個口。楊夢倩問:“大家猜猜看,這是做什么用的?”

      見參觀者多次沒猜中,她揭曉答案:“這是先民蒸煮海鮮用的炊具。”

      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特征,最好的表現便是在各個時代遺留下的古文物、古文書上。然而,文物自己不會說話,需要研究者去探索、揭秘。

      幾年前,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考古部技術人員王凱琴和團隊一起,在龜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在圍成圈狀的3塊或4塊石頭上方和周圍,發現諸多陶缽碎片。“在石頭圈外,還發現一些紅燒土,可能是當時用火遺跡。”王凱琴和團隊判斷,石頭圈可能是先民使用的“灶”,陶缽可能是炊煮工具。

      推測需要科學論證。他們進一步檢測陶缽碎片表面殘留物的組成成分等,從考古現場、紋飾器型判斷,到多學科多方面論證,逐步明確了它的功能。

      文物從出土到呈現在世人面前,還需精心修復。

      “挖出來時是碎片,清理后要拼對,可能很久才能對上一片,再繼續塑形、打石膏、修坯。簡單的,要一個星期,有些復雜、酥脆的,要一個月,十分考驗耐心和毅力。”王凱琴說。

      研究人員的考古挖掘和成果,恰是楊夢倩的講解素材。

      在她口中,一個個陶器“活”了起來:硬陶杯的形狀神似咖啡杯,石砧、礪石的功能與砧板、刀具類似。南島語族先民在平潭島上繁衍生息,捕魚、采貝、打獵,用石錛、石斧、石刀等工具制作獨木舟遠航,還將審美情趣傾注于手工制作中。遠古的生活狀態被還原出來,讓人無限遐想。

      “只有把這些線索串聯起來,講好背后的故事,才能讓文物活起來,讓現代人走進古代。”范雪春說。

      這兩個月,楊夢倩帶著文物故事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南島語族的起源、分布特點以及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演變。

      “他們靠什么來辨別方向?”“他們能把豬帶上獨木舟嗎?”……孩子們拋出一連串天馬行空的問題,也在心中埋下好奇求知的種子。

      福建文物資源豐厚。目前,全省有世界遺產5處,數量居全國第3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3251處,可移動革命文物數居全國前列。

      講好文物故事,這里不斷創新探索——

      全省國有博物館全部實行免費開放;拍攝革命文物微視頻,通過網絡廣泛傳播;創新文物展示方式,博物館數字化展區越來越多;“遇見福建文物,發現福建故事”數字化活化利用場景頻頻出現……

      與文物相融共生

      有些文物,挖掘后才被發現;而有些,始終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6月13日,站在泉州涂門街,老遠就看到一座石牌坊,上書兩個大字:“文廟”。文廟,即孔廟,最初用于祭祀孔子。

      穿過牌坊大門,是清灰石板鋪就的廣場。向里走,左側學宮,右側文廟,大成殿是文廟核心建筑,安放著孔子雕像。紅瓦坡頂、龍脊燕尾、磚壁粉墻,這里留存著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筑的遺韻。

      2000年,泉州投資1.2億元,拆遷周圍菜市場及單位,并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專家指導下,確定泉州府文廟保護整治方案,啟動文廟廣場、部分附屬建筑復建。次年,泉州府文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復建后的泉州府文廟,是市民游客休閑學習的好去處。

      文廟廣場。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在此休憩,與街坊們聊著閑事,老人在打太極拳,游客凝神看著牌坊上“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題字。

      大成殿兩旁東西廡、明倫堂,正在開展“斯文圣境”和“刺桐風物泉州市情展”等專題展,莊際昌祠則是遠近聞名的“百姓書房”。

      這里向所有人免費開放,誰都可以來,誰都可以享。

      家住關岳廟的老丁,退休后每天從家里出發,走10分鐘來到“百姓書房”。身份證一刷,玻璃門自動打開,書房內“狀元”“會元”匾額高懸,擺著6張紅木書桌,兩側屏風后擺滿各類書籍。書屋靜謐,筆尖在紙上劃出摩擦的聲音。

      老丁穿過陽光傾灑的庭院,在后院書屋拿起一本最近閱讀的小說《萬獸之地》,坐在老位置,愜意地翻起來。

      古為今用,千年文廟還成為當地大型文化活動的熱土。

      前不久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各小學南音樂手“快閃”表演,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去年“7·25泉州世界遺產日”,琵琶表演藝術家吳蠻聯袂本地南音表演團隊,以古建空間為舞臺進行民樂演繹;每年,隆重的成年禮和拜師禮在文廟廣場舉行……

      文廟無聲無息地融入泉州人的生活,市民既是保護者,也是共享者。

      “合理的活化利用,能夠更好地讓沉默的歷史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相連接。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要活在百姓的生活中,融于日常生活中。”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說。

      古老與現代相融共生,利用要合理,而保護始終是第一。

      當前,福建正在進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近年來,我省頒布實施鼓浪嶼、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紅色文化遺存等保護條例,加快修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推動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探索“文物保險+服務”,創新文物管護模式,為上杭縣李氏大宗祠等量身定制可靠的保護方案。發展志愿者隊伍,廈門于2021年率先推出“文物守護認領”志愿服務,上線“廈門文物管家”系統,市民通過系統注冊、認領文物,成為“文物管家”后進行文物巡查打卡……

      文物游可以是這樣的

      兩周前,我省公布首批文物主題游徑,共5條線路,其中一條是“睜眼看世界——近現代文物主題游徑”,包括中國船政文化城、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林則徐紀念館。

      6月16日下午,中國船政文化城。解說員黃怡盈迎來又一撥游客。

      扶梯上二樓,文物展陳、壁雕、蠟像、沙盤復原、歷史照片、三維視頻等等,按照不同主題組合排列。

      黃怡盈站在一面墻前。墻上兩張畫像,左側沈葆楨,右側左宗棠,上方寫著:“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

      側邊廳堂,正面一副對聯,上書:“作事須憑肝膽,為人莫負須眉。”兩座蠟像與真人等高,端坐方桌兩旁,似在交談。

      “左宗棠當時為設立馬尾船政局,四次上門請沈葆楨出山。這是他前往三坊七巷沈家交談的場景。”黃怡盈介紹。

      兩人緊蹙雙眉,表情堅毅,令人聯想到,百余年前,先輩們睜眼看世界,創設船政局,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崛起,培養出鄧世昌、嚴復、詹天佑等歷史名人。

      游客中有來自臺灣開南大學的10名學生。他們下午參觀博物館,晚上觀看多維體驗劇《最憶船政》。劇場設在20世紀70年代馬尾造船廠機修車間。觀眾席沒有第一排,第一排就是舞臺。

      19時30分,戲開始了。

      一名學生以雙手疊成小紙船形狀,影子投射到臺幕上。小紙船是全劇線索,串起158年船政時光。

      隨著情節展開,舞臺不斷折疊變形,座席一點點深入舞臺中央。原來,這座工業遺存內鋪設了300多套獨立機械裝置,通過伸縮、升降、移動、翻轉、旋轉及聯動,在1個多小時內變化出近50種舞臺折疊動作,同時推動著觀眾席向前移動。人在舞臺中,與演出融為一體,身臨其境。

      當演到母親尋找出征的兒子和戰士卻發現都已陣亡時,昏暗光線下,幾名學生默默擦拭淚水。

      故事講完,觀眾席卻繼續前行。突然,劇院外墻裂開一條縫,緩緩打開,座席“走”出劇院。雨后閩江岸邊,夜空深邃,涼風習習。道慶洲大橋燈火輝煌,在暗夜中宛如一條發光的巨龍橫跨兩岸。噴泉拔地而起,燈光幻化出一艘航行的巨輪。

      觀眾們被眼前景色所震撼,驚嘆時,座席緩緩退回劇場,高墻徐徐關閉。從歷史到現實,又從現實回到劇中。劇場里響起不歇的掌聲。

      三坊七巷,“睜眼看世界”文物主題游徑的下一站。

      林則徐紀念館。御碑亭兩側,“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對聯映入眼簾,園林池塘中,“海納百川”“壁立千仞”石碑靜靜矗立。林則徐史跡展復原了林則徐矢志報國、興修水利、主張禁煙的一生,令人感慨萬千。

      出門向北300米,宮巷。沈葆楨故居是三坊七巷最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之一。6月17日,沈葆楨巡臺150周年之際,這座擁有約400年歷史的老宅完成修繕后,重新向公眾開放,正舉辦“沈葆楨巡視臺灣”史跡展。在沈家后裔捐贈的木刻楹聯、家譜等歷史文物和史料前,游人駐足,“故居開放,還接觸到不少首次展出的史料,既意外又激動”。

      走進郎官巷,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嚴復的故居。建筑兼具清代與民國風格,中西合璧,恰如他學貫中西的智慧人生。室外,嚴復雕像旁石碑上刻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室內,譯著影印件陳列在玻璃柜中,并放大成書卷造型置于天花板,抬頭可見。這里,游客看到了嚴復當年尋求救國真理的足跡。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這里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冰心、林覺民等重要歷史人物。漫步在他們白墻黛瓦的故居中,感受著他們曾經的生活。

      賞析古老的文物古跡,觀看塵封的歷史故事,探訪坊巷名人故居,亦文亦旅,亦古亦今。(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李閩)

    原標題:多姿多彩,文物“活”在當代——走進福建省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一
    責任編輯:曾少林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 平潭:用實干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
  • 平潭探索低空科技與教育融合創新
  • 平潭2025年普通高中體育藝術特長生、特色班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世遺泉州|名居·中憲第:三百年紅磚古厝里的海峽情緣(視頻)
    世遺泉州|名居·中憲第:三百年紅磚古厝里的海峽情緣(視頻)
    鄭和開麥喊話:來不來泉州臺商投資區,look in my eyes!回答我?。?!
    鄭和開麥喊話:來不來泉州臺商投資區,look in my eyes!回答我?。?!
    專題推薦
    世遺泉州
    世遺泉州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新質生產力在泉州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海滄港“大家庭”添新成員 寶泰碼頭順利 加快補齊醫療領域短板 晉江一批醫院建設 男子為520第一個領證排一夜隊 被蚊子咬了 外貿企業開足馬力接單生產 廈門對美海運 “真金白銀”補助 支持企業建設高技能人 雨中邂逅“最美林鳥” 廣州某科技公司遭境外網絡攻擊 公安機關 關注“全國助殘日”|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国产啊v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天堂无码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