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和美味都是不期而遇
開播發布會上,發布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宣傳片,現場播放了“陜西水盆羊肉”、“河南穿山灶”和“辣椒的前世今生”三個節目片段。
“陜西水盆羊肉”是“小吃”一集里出現的美食,講述老白在陜西開著一家水盆羊肉店,每天熬湯、煮肉、打饃,定時關門,幾十年如一日。兒子繼承父業后,每天熬湯,老白把關,堅持開店前品嘗湯的味道,不合格就不開門。這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老白在浮躁時代的持守和安靜,看到了他一生的堅守,那正是他數十年如一日所成就的匠心。發現老白故事的《舌尖上的中國》策劃周塬說:“食物在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當中,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中國食物的精巧可能也是來自于此。好故事和美味都是不期而遇,唯有如此,我覺得我們才會心生感恩,才會有最終的審美。”
“河南穿山灶”出現在“器具”一集,講述的是河南三門峽特有的地坑院內穿山灶,一個灶臺七口鍋,蒸煮燉燜還能保溫,可以放置七口鍋同時操作,非常高效,能夠很快做出當地著名的十碗席。這種烹飪方式,是當地老百姓數百年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體現。“器具”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全新開掘的方向。劉鴻彥介紹,以往的美食節目都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美食、人物或故事上面,但是對于參與創造美食、盛放美食、隱藏在美食背后的器具,卻關注較少?!渡嗉馍系闹袊返谌緦?ldquo;器具”獨立成篇,講述了灶、刀、壇、鍋、盤、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
“辣椒的前世今生”揭秘了辣椒是怎么成為食物的過程。最早在昆曲里就出現了辣椒,那時辣椒是作為觀賞植物,后來隨著人的遷徙,辣椒帶到了西南,被人們發現可以食用,后來成為了重要的食材和調味品。這一變遷過程,正蘊含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融合”所關注的主題,每一種食材的普及,每一種味道的遷徙,都來源于人的遷徙與融合,而融合是繼承與包容,也包含著創新和希望。該集導演張木介紹:“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味道’,我們不僅想品到‘味’,還要品到‘道’”。這種“道”,正是在中外融合的全球視野下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分集導演、策劃、攝影師、作曲等三十余名主創團隊成員在發布會上亮相。據了解,《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主創團隊在各自領域都有著極高的造詣,總導演劉鴻彥是資深的紀錄片創作人,代表作《中國人的活法》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四屆國產優秀紀錄片表彰中,獲得優秀系列片和優秀長片兩大獎項,其中的《想唱就唱》獲得金熊貓獎社會類評委特別獎。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傳承前兩季節目格調、氣質的同時,不忘持續創新,比如開發出了“器具”、“食養”、“融合”三個新的創作主題方向;節目組還賦予了第三季更深刻的內涵,帶來了更多關于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系的思考。
總導演劉鴻彥說:“舌尖三節目里主人公有一句話挺打動我們,他說‘愛是最好的調味品’,我們創作團隊的人都是憑著對于舌尖這個品牌的愛,對于這個節目的愛,和對于觀眾這種期待的愛,來做我們這部作品的。”劉鴻彥介紹,食物是中國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個重要方式。本季《舌尖上的中國》希望探索的是在這條發展之路上,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了今天的樣子。第三季的節目將完善故事,強化人物,強化食物背后的文化,既近觀食物之美,又遠眺文化淵源。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遷徙與融合,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創作團隊將近200人,從60后、70后到80、90后,新老傳承,體現了央視紀錄片創作團隊的經驗積淀和新鮮活力??倢а輨Ⅷ檹┰诎l布會上說:“自己在央視25年,這次做舌尖三,深切地感受到央視平臺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感恩各位觀眾對我們的支持,同時也感恩央視平臺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有更多創作的空間,不斷創新、不斷成長。”同時,“舌尖三”創作團隊還有外籍攝影師、剪輯師加盟,豐富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多元的視角和表現力。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啟播儀式將現場氣氛帶入了高潮。啟播嘉賓將書寫有“舌尖上的中國3”的卷軸展開,卷軸由《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導演駱永紅書寫,也正式揭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傳播的序幕。
作為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現象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已成為美食文化類節目的標桿和美食文化的符號。開播儀式的啟動,也讓即將到來的春節充滿了“舌尖上的中國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