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接受批評,可以改正缺點,成就事業,完善自我。然而有人指出,在當下社會,批評的生態正在惡化,現在人們越來越不能坦然接受批評了。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155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57.3%的人表示身邊很少有能虛心接受批評的人,其中20.0%的人表示 “非常少”。僅12.9%的人認為這樣的人還比較多。
受訪者中,“70后”占37.4%,“80后”占40.5%,“90后”占5.0%。職業構成上,比例最高的四個職業分別是:“民營企業員工”(22.5%)、“國有企業員工”(19.0%)、“事業單位員工”(15.3%)和“國家公務員”(10.3%)。
誰最不能接受批評?
某世界500強企業員工戴娜(化名)剛入職一年多。原本快言快語的她發現,很少有同事能虛心接受批評,有時就算是實話實說也會引來不快。只要有人提出了批評,不管對錯,都會讓同事關系出現緊張,偶爾還會出現爭吵。
她告訴記者,久而久之,大家都變聰明了,沒人愿意去批評別人。做事的人得不到批評性意見,很難發現錯誤,經常做一些無用功?!叭绻蠹叶寄芴故幗邮芘u,并敢于作出批評,工作效率不知道要提高多少倍?!?/P>
在山西太原市某小學的方老師看來,領導是最不能接受別人批評的人。她說,她們學校的校長就很不喜歡聽到批評,凡是他決定的事,別人很少有批評的余地,最多只能提一些看似是建議、實則是贊揚的“完善性意見”。
她坦言,不喜歡批評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她自己也曾因聽不慣批評而當場與對方發生沖突?!笆潞筇貏e后悔,但當時的確很難控制住自己,一聽到批評,第一反應就是要反駁對方,認為對方居心叵測,是在和自己過不去?!?/P>
調查中,60.9%的受訪者確認,身邊經常發生因為批評而引發的矛盾或沖突。
至于最不能接受批評的人,82.9%的人認為是“領導”,38.0%的人認為是“同事”;59.9%的人認為是“年長者”,45.5%的人認為是 “年輕人”;26.1%的人選擇“陌生人”,17.7%的人選擇“熟人”。
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常務理事艾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真正的批評是指對他人的缺點和錯誤提出改正意見,意在“治病救人”??稍谘巯?,批評這個詞的含義正在被扭曲,很多人將批評等同于誹謗、指責、埋怨甚至辱罵。
為什么人們不習慣接受批評?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不習慣接受批評?受訪者給出的三大原因依次是:“現代社會真話少,假話多,很多人聽習慣了”(73.1%);“中國人面子觀念太強”(67.7%);“現代人防衛心太重,老視批評為別有用心”(54.2%)。
在湖南女子學院副校級督學蔣璟萍教授看來,批評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批評有時可能傷及自尊,所以基本沒人天生就愛接受批評;其次,中國社會“面子文化”深厚,大家推崇“和氣生財”、“明哲保身”,這種情況下,即使很多批評本身不無道理,也會遭到排斥。
艾君指出,在當下社會,很多人眼里只有個人利益,并形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是非判斷標準。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用最大惡意揣測別人的批評。
“‘身正才能正人’,當下很多人卻把批評當做攻擊異己、打擊報復、自我炒作的手段,經常以編造事實、人身攻擊等方式批評別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扭曲了批評的意義?!卑f。
如何走出關于批評的惡性循環?
調查中,94.6%的受訪者確認,平時在批評他人時遇到過對方的抵觸。其中,16.4%的人表示“總是會遇到”。
民意中國網網友劉先生感嘆,如今能虛心接受批評的人越來越少,批評別人的成本直線飆升,像魏征那樣敢于直言批評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當大家都聽不到批評,也不會批評,只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時候,最終受損的還是每個人。
在艾君看來,批評聲音的消失,對一個社會來說就意味著進步的停滯?!爱斎巳俗兊脠A滑、自私;當人與人的關系變得虛假且疏遠;當社會失去了鑒別黑白、善惡的標準,對每個人而言是失去了‘第三只眼睛’,對社會而言則是失去了發展的矯正器?!?/P>
如何走出關于批評的惡性循環?蔣璟萍指出,關鍵在于建立起對批評者的保護制度,在全社會倡導鼓勵、寬容批評的社會風氣。一方面,完善建言渠道,保護批評者安全,提高社會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另一方面,領導干部也要以身作則,帶頭直言批評并虛心接受他人批評。
艾君認為,要為批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與社會氛圍,批評者自身也要有的放矢,不亂打棒子。這就要求批評者第一要有公心,不能將批評變為滿足私欲的工具;第二要以理服人,要學會善意地講道理,而非不顧一切橫加指責。
大家能接受什么樣的批評?調查中,72.9%的人選擇“委婉的”,68.7%的人選擇“私下的”,64.2%的人希望是“批評之外還有建議”,19.0%的人能接受“直接的”,只有7.9%的人能接受“公開場合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