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2月16日電 記者16日從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歷經3年多時間,該省按期圓滿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工作,在1.8萬名調查人員參與下,全面查清了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的山東國土利用狀況,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國土調查數據庫。
國土調查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全面及時準確掌握國土利用狀況和資源家底,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用地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省副省長曾贊榮在當天發布會上介紹說,據“三調”數據顯示,山東耕地9692.80萬畝,園地1893.56萬畝,林地3908.02萬畝,草地352.83萬畝,濕地369.37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209.72萬畝,交通運輸用地669.61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988.03萬畝。對比以往,“三調”在調查內容、技術方法、組織模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調整和提升。
曾贊榮說,“三調”立足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將以往的“土地”調查調整為“國土”調查,查清了各類國土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和邊界;統一了陸海分界,明晰了林草分類標準,細化了城鎮村建設用地分類,并將“濕地”列為一級地類。調查還把耕地變為其他農用地的情況,按恢復耕種的難易程度進行了區分和標注。
“調查數據真實準確是‘三調’的生命線。”曾贊榮稱,山東“三調”在運用遙感、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常規調查技術基礎上,集成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全面采用優于1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將建設用地和設施農用地圖斑的最小上圖面積標準從“二調”時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農用地圖斑從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類圖斑精度也有相應提升。全省調查圖斑1498.92萬個,比“二調”增加了近兩倍。
曾贊榮表示,在耕地保護方面,山東將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合理確定各地耕地保有量,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作為剛性指標嚴格考核;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永久基本農田按糧田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同時,規范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補充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據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宇向東透露,在完成國家規定任務的前提下,山東“三調”增加了耕地后備資源,開展了開發區、自然保護區、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內細化調查,海岸線調查和林地細化等多個專項調查,實現了數據同步更新。其中,在林地細化調查工作中,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與國土“三調”成果的融合銜接,重建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庫。
“三調”結果顯示,山東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合計凈增加了1128.90萬畝,在生態建設上取得積極成效,但生態格局仍需調整優化;全省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等建設用地增加1009.40萬畝,增長了27%(2009年-2019年),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適應,但仍存在粗放利用的問題。(記者 沙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