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著力點放在種子和耕地上
全國人大代表魏后凱: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表示,我國人口眾多,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糧食生產,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魏后凱代表表示,當前我國糧食供應相對充裕,能夠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從長遠發展看,我國糧食安全仍存在諸多潛在風險因素,如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耕地撂荒現象嚴重,耕地“非農化”屢禁不止等。“隨著糧食需求總量的不斷增加,糧食總量供需缺口將會長期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日益凸顯,未來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將更為繁重。”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于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魏后凱代表認為,“十四五”時期,要把著力點放在種子和耕地上。就種子而言,關鍵是抓好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和種業產業化,要把良種聯合攻關作為農業科技攻關的重中之重,加快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多措并舉推進種業產業化,全面打好種業翻身仗;就耕地而言,重點是按照更高標準和質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治理力度,確保有限的耕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多途徑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李云才: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李云才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突出強調,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問題事關全國糧食生產安全,這根弦要時刻緊繃。保護耕地,不僅要保護好耕地數量,更要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李云才委員表示,耕地占補平衡要做到“三個防止”。一是防止以次充好,嚴禁占優質土地、補劣質土地。二是防止以少充多,有些地方耕地占得多但補得少,沒有嚴格按規定補齊。三是防止“寅吃卯糧”、只占不補。
二是改善耕地生產能力。要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對基本農田標準的要求,增加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保障農業生產供給。
三是提高耕地質量。隨著我國農業生產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提高耕地質量,防止生態污染、面源污染,做好耕地生態保護,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力度,特別是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輪作休耕面積。
李云才委員表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底線,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數字經濟時代應強化反壟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 景 李萬祥
全國政協委員周世虹:
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快速壯大,雖然解決了不少消費痛點,但“大數據殺熟”“二選一”等問題日益凸顯,出現了限制競爭、價格歧視等一系列壟斷行為,損害了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此,國家部署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周世虹認為,國家對平臺經濟實施反壟斷調查,一方面將規范和保護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重要手段。
周世虹委員表示,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反壟斷,與平臺經濟發展迅速密切相關。“事實上,法律具有滯后性,立法者也很難預測到平臺經濟會成為反壟斷法的執法重點。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反壟斷法律法規在平臺經濟領域的運用和監管。”周世虹委員表示,有關部門已經看到平臺經濟監管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日前,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就是對平臺經濟反壟斷執法行為的進一步規范。
鑒于平臺經濟是通過收集、運用數據資源形成競爭優勢,周世虹委員建議下一步還應繼續健全法律法規,嚴格規范數據收集行為,有效保護數據,有針對性地細化監管思路,增強執法針對性,提升監管科學性,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利益。
全國人大代表楊松: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需要我們作出積極回應。”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副校長楊松說。
楊松代表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出發,對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提出了系統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對平臺經濟中算法共謀、數據濫用等各種不規范行為作出有效監管和制約,促進平臺經濟積極健康發展。”
“我國2008年開始實施的反壟斷法,是規范競爭秩序、保護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結構的基本法。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和新問題。”楊松代表認為,在平臺經濟下,由于平臺、數據、算法等因素的介入,潛在市場、競爭者及未來市場競爭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數據算法可以為協同定價創造條件,形成共謀隱患,增加了濫用市場力量侵害消費者利益的風險。
“數據權利性質、邊界、運行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反壟斷法及其相關配套法規予以回應。例如,反壟斷執法能力的建設、反壟斷合規管理機制的建立,都需要盡快解決。”楊松代表說,“一部高質量的反壟斷法,才能提升反壟斷監管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系,從根本上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秩序提供中國方案。”
多方統籌規范城市住房市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彭 江 曾詩陽 賀浪莎 商 瑞
全國政協委員張少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張少康表示,要充分運用系統觀念,將長租房發展、老舊小區改造、金融風險管控、房地產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張少康委員建議,結合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多渠道籌集租賃住房房源。“我認為可以‘建一點、改一點、收一點’。‘建一點’是指在房源較為緊缺的地區,可以通過新增供應租賃住房用地,或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一批租賃住房。‘改一點’是指結合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和閑置非住宅(如商業辦公用房等)改造等,盤活一批存量房屋,通過外部環境改造、內部功能優化等,新增改造籌集一批租賃房源。‘收一點’是指采用市場化手段,通過專業化企業運營的方式,將一批閑置的住房收集起來,統一服務標準后重新向市場出租,提高空置住房的利用效率。”
在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方面,張少康委員表示,可重點做好租賃房源工程建設改造標準的規范化、非住宅改造為租賃住房辦事流程的規范化、企業資金監管的規范化、租賃雙方權責的規范化等4個方面的規范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邱立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同時要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這對于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委員、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邱立成表示。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到2019年底已達到60.6%。“但城市在快速‘長大’過程中,暴露出一些短板、弱項,迫切需要統籌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解決‘城市病’問題。”邱立成代表說。
天津目前正構建“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力圖以新發展理念來破解難題、優化完善城市布局。“‘津城’主要指天津城區,‘濱城’是濱海新區。打造雙城格局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重大舉措。”邱立成代表表示,雙城發展就是要推動城市發展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形成“組團式”空間布局,避免城市發展“攤大餅”的弊病。
“雙城發展要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高效,不能把新城又重復建設成另一個中心城區。”邱立成代表建議,要把新城真正打造為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城”“生態城”,要加快新城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雙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這樣才能實現城市發展“多中心化”。
以碳中和為目標推進轉型升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琳 王軼辰
全國政協委員朱定真: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委員會委員朱定真表示,以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可以使各方更加堅定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產業轉型和升級,走上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
朱定真委員認為,如果碳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氣候風險將不斷增大,并沖擊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等,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社會。“面對既要盡快減少排放,又要把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的要求,應以碳中和為目標,多舉措進行應對。”
朱定真委員表示,用碳中和來解決減排與發展的矛盾,要做到必要經濟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長。同時,還要積極發展碳捕集和封存等技術手段,“中和”掉已排放的部分,達到二氧化碳的人為移除與人為排放相抵消。
朱定真委員強調,碳中和之路不輕松,在加快技術創新的同時,要通過合理規劃和政策引導實現碳中和。此外,還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的協同效應。“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這個目標,要減少化石能源消費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助力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全國人大代表孟慶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慶強表示,國家電網公司提出要積極服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當好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動者”。為此,國網湖南電力積極服務能源轉型,大力推動構建“新能源+儲能”協同發展模式。
孟慶強代表說,國網湖南電力開展電池儲能規劃研究,重點研究儲能規劃、并網、運行、商業模式等關鍵問題;還成立了湖南省電機工程學會電力儲能專業委員會,制定儲能接入系統及并網相關規定,明確相關技術要求。
在示范工程方面,2019年國網湖南電力建成了長沙電池儲能一期示范工程。孟慶強代表透露,長沙電池儲能一期示范工程落地以來,已同多家公司簽訂了風電配套儲能租賃服務合作合同,積極推動“新能源+儲能租賃”商業模式廣泛應用。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儲能電站建設。
“國網湖南電力將著力破解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足和新能源消納困難等難題,確保湖南到‘十四五’末實現可再生能源消納電量占比超過45%。”孟慶強代表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徐 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