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8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筆試開考,約110萬考生進考場角逐2.8萬余個崗位。本次考試,申論材料寫作圍繞“城市與農村發展的有與無”展開,聚焦“城鄉發展”。
39人競爭1個崗位
昨天上午8點,記者在北京市中關村中學(雙榆樹校區)考點看到,距離開考還有一個小時,已經有大量考生等候。凜冽的寒風中,還有考生抓緊最后的時間翻看著復習材料。
據國家公務員局統計,本次“國考”共有120多個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加,計劃招錄2.8萬余人,最終有165.97萬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較去年增加了17.34萬,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為58比1。但根據以往每年都有部分考生臨時放棄參加考試,國家公務員局預計今年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在110萬人左右,大約是39人競爭1個崗位。
在所有招考的職位中,“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國際合作部聯絡處主任科員及以下”最受熱捧,成為本次“國考”競爭最激烈的職位,截至報名最后一天的17時30分,共報名2737人,過審人數2666人,競爭比2666比1。據中公教育機構考試專家分析,雖然也是千里挑一,但相比2017年“國考”最熱職位9000多比1的招錄比,考生們報名已經理性很多。
行測題不重計算重閱讀
“一帶一路”、修改憲法、移動互聯網支付、城市綠化、農村改革……昨天的“國考”試題一如既往的貼近時事熱點,據考生回憶,軍事改革、作戰裝備、“蛟龍號”下水等知識在行測試題中均有所涉及。
“文章閱讀量太大了,越看越著急,到后來心都有點兒亂了。”考生張雅菲出了考場有些郁悶,據她回憶,兩篇文章閱讀材料都是科技類文章,考查了“基因”“第六感”等科技元素,但篇幅很長,讀起來有些吃力,“我是學文的,這些理工科的內容對我來說太枯燥了,像天書一樣。”
據中公教育機構考試專家介紹,此次行測考試仍然分副省級(以上)、地市級(以下)職位兩張試卷。行測的整體難度不大,主要考察考生的日常知識量的儲備和綜合知識的積累,內容涉及法律、政治、經濟、科技、地理和人文,其中法律相關知識在地市級試卷中占比很大。
往年“國考”,有不少文科考生會直接放棄行測中的計算類考題,因為“反正也不會,不如節省些時間”。但此次考試,如果完全放棄計算類考題恐怕會吃虧。中公教育機構考試專家告訴記者,今年的計算類考題重分析輕計算,數據查找比較簡單,考查的公式難度也比較低,只要讀懂題干,厘清數量關系,有不少題目甚至口算就能得出答案,屬于送分題。
申論既接地氣又有深度
此次國家公務員考試地市級申論考試題目圍繞“城市與農村發展的有與無”,聚焦城鄉發展,與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緊密相接。據中公教育機構考試專家分析,此次“國考”申論試卷不管是主題還是材料都與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緊密相接,既接地氣又有深度,命題設計思路與往年相比跨度不大,比較容易把握。
申論寫作聚焦城鄉發展,其中“對城市建設與管理不能僅僅滿足美觀訴求”的理解、“地下管廊建設”講解稿以及作文“圍繞城市建設的‘有’‘無’”等,都考察了考生對城市管理的理解。中公教育專家認為,考生不僅要在平時對社會熱點事件保持持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相關的政策和理論作答。
“國考”筆試結束后,將在明年1月中下旬公布成績,同時公布的還有筆試合格分數線和面試人員名單。而明年3月中旬前將開展“國考”面試工作。國考的面試環節一般采取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等形式,均為考生現場獲知題目,現場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