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臺風之最
我國是世界上臺風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個臺風(或熱帶風暴)在我國沿海登陸。從時間上看,每年7月開始,我國進入臺風多發期,而超強臺風多集中在8月和9月。中國天氣網為我們盤點臺風之最。
西北太平洋的臺風登陸福建時,通常先登陸臺灣島,被中央山脈切割后,強度大為衰減,很難超過50米/秒。盤點歷年來的“殺手級”臺風,強勁臺風半數以上在浙江登陸,大多數是不經損耗直奔浙江。廣東和海南的臺風多為南海臺風,由于南海的空間相比西北太平洋小很多,因而達到超強級別的臺風相對要少。
盤點史上十大最強臺風
1979年臺風泰培(Typhoon Tip)。1979年10月12日,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臺風泰培中心風速每小時306公里,最低氣壓870毫巴,環流寬2174公里,足以遮蔽半個美國。地球紀錄上最強的熱帶氣旋臺風泰培。(泰國命名)
2012年的第24號超強臺風“寶霞”在菲律賓棉蘭老島影響620余萬人口,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房屋6萬間全倒、9萬間半倒,經濟損失近十億美元。(柬埔寨命名)
2011年的第21號強熱帶風暴“天鷹”在菲律賓棉蘭老島造成1200人以上死亡,財產損失占到全年西太熱帶氣旋總數75%以上。替補名“天鴿(Hato)”。(日本命名) 2010年的第11號超強“臺風凡亞比”在中國東南部、臺灣總共造成101人死亡,41人失蹤。因災傷病328人,緊急轉移安置12.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51.5億元人民幣。其替補名為“雷伊(Rai)”。(密克羅尼西亞命名)
2009年的第8號臺風“莫拉克”在臺、閩、浙、贛造成巨大損失,遇難人數600人以上,8000余人被困,造成臺灣數百億臺幣損失,大陸損失近百億人民幣,被除名,替補名為“艾莎尼(Atsani)”。(泰國命名)
2009年的16號臺風“凱薩娜”造成菲律賓、南海諸島、越南共計402人死亡,造成農業經濟損失重大,替補名為“薔琵(Champi)”。(老撾命名)
2009年的17號超強臺風“芭瑪”造成菲律賓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臺灣降水量打破全年記錄,給海南、廣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澇災害,經濟損失慘重,死亡441人,替補名為“煙花(In-Fa)”。
2006年的22號超強臺風“榴蓮”(Durian),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于81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替補命名為“山竹”(Mangkhut)。(泰國命名)
2005年的9號強臺風“麥莎”(Matsa),給我國華東地區造成重大損失。40萬人被撤離,上海地鐵停運。僅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元(其中寧波損失27億元)。江蘇發生狂風暴雨天氣,并且造成經濟損失達12億元。替補命名為“帕卡”(Pakhar)。(老撾命名)
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威馬遜三次強勢登陸我國,成為建國以來登陸中國最強臺風。造成海南、廣東、廣西的59個縣市區、742.3萬人、468.5千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為265.5億元,并導致南寧發生海變,城市內部被淹,損毀嚴重。(泰國命名)
延伸閱讀
登陸福建的最強臺風“珀西”
1980年,珀西于當年9月14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之后向西北方向移動,9月17日晚,強度加大為超強臺風,9月18日在臺灣南部的恒春登陸,登陸時強度55米/秒。登陸后強度稍有減弱,為50米/秒,進入臺灣海峽,并在9月19日再次在福建漳浦登陸,登陸強度是50米/秒、960百帕。這是建國以來,登陸福建的最強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