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昨日,省社科聯副主席、省歷史學會會長、揚州大學副校長周新國教授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作了題為《關于口述史研究的若干問題》的學術報告,這是該館2012年“歷史與未來”公益文化大講堂第一講。記者從報告會上了解到,目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只有2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搶救口述歷史難度很大。為此,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正在籌備成立口述史分會,以搶救史料。
幸存者是見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活人證”。但隨著時間推移,近年來不少人相繼去世,目前在世的只有200余人,平均年齡也超過80歲,這讓歷史學者們感到憂心。搶救性保存“活人證”的口述證據,讓研究者們感到越來越迫切。據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此前紀念館已留有幸存者錄音、錄像、手印、腳印(銅板路),也出版了幸存者證言、證詞各種書籍,對150多份歷史證人證言進行了司法公證,但這些仍然很不夠。
這種情況下,成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口述史分會,十分必要。據介紹,口述史分會成立后,將專門組織專家團隊,按照國際上口述史的規范和標準,對幸存者的口述資料進行搶救性整理。盡管幸存者年紀很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但像夏淑琴、楊明貞這樣的幸存者,口述材料非常有分量。(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