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跨境學童數量逐步上升。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海都閩南網訊 11年前,香港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相繼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為內地人的莊豐源勝訴,一定程度上為“雙非”(夫妻雙方均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赴港產子打開了閘門。
在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更好的教育、文化環境中成長,選擇去香港生孩子,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難以掌控的因素也越來越多。與內地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雙非”兒童在享受香港的教育、醫療資源上看似更方便,但事實上也并非那么完美,除了多數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奔波于深港之間、家長們接送勞煩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記者從深圳市人口和衛生計劃委員會了解到,近期廣東省計生委將對深圳赴港生子情況進行調研,深圳也將嚴查赴港生子情況。
深圳人為何要赴港生子
一些深圳人把第一個孩子生在香港,希望孩子未來能享受香港的教育、醫療資源,也能在更加國際化、制度化的環境中成長,而教育和醫療正是深圳的兩大“短板”。
深港一河之隔,一些香港人在深圳居住,很多深圳人經常去香港,兩地越來越“同城化”。到深圳河對岸的香港生孩子,對深圳人來說,費用遠低于內地城市。此外,孩子未來到香港受教育也相對便利。
阿青(化名)和阿夢(化名)以前都在深圳華強北片區工作,在深圳生下女兒,現在都住在深圳灣附近。2010年和2011年,她們先后辭掉原先不錯的工作,在香港生下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生兩個孩子是阿青、阿夢和家人的共同夢想,到香港去生,是她們想到的最好選擇。由于對香港熟悉、身邊也有朋友在香港生過,阿夢生下兒子的花費不多,主要是向香港醫院支付的5萬多港幣。跟她們一樣,很多去香港生孩子的深圳人并不依賴中介的“幫忙”,在周圍“過來人”的指點或香港朋友的幫助下,她們可以“自助”完成相關手續在香港生下孩子。
如果說去香港生二胎有些“無奈”,牛先生(化名)和他的一些朋友則更為主動,第一個孩子便是在香港生的。
他說,香港與深圳的福利、醫療、教育等各方面差距日益縮小,深圳在少兒醫保等方面甚至超過香港,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內地寶寶選擇香港出生?他給自己的答案是:這不僅僅是為了躲避計劃生育政策。
牛先生在深圳從事房地產行業,兩個孩子分別于2009年、2011年出生在香港同一家醫院,兩次在醫院共花費不到11萬元港幣。如今,他自己也承認去香港生第一個孩子前并沒有完全考慮好,只是因為身邊很多朋友都去香港生孩子,也就跟風去了。
不過在孩子出生后,牛先生認為去香港生孩子是個特別正確的決定,妻子和女兒受到的照顧讓他印象很深刻。他告訴身邊的朋友,即使孩子生在香港不能獲得香港身份,僅沖著香港醫院的醫療水平、服務意識也是值得的。
現在,牛先生每個月都要去三四次香港,還與同樣在這家醫院生下寶寶的深圳父母們組成了一個小圈子,大家經常在一起交流。如今,牛先生已經為3歲的女兒聯系好了香港的公立幼兒園。未來,他計劃在香港買房或租房,讓兩個孩子更好地在香港受教育,他的一些朋友也是這么做的。
但對很多家庭來說,為了孩子搬到香港生活不太現實。阿青認為香港的教育比深圳好,希望能幫兒子找個好學校,讓兒子從幼兒園就去香港上,自己在深圳找個離家近、輕松些的工作,更好地照顧孩子;阿夢則希望兒子一直在深圳上學,與姐姐在同樣的文化中長大。
孩子們未來的路會怎樣,一些家長還沒有很明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