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日,中央機關刊物《求是》的直屬雜志《小康》發布“中國休閑小康指數報告”。報告顯示,從2010年至今,人們的休閑時間連續三年下滑。近七成的受訪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超時工作問題,每周休閑時間不足10小時的超過受訪者總數的四成。在公眾最常采用的休閑方式中,“上網”連續三年都位居第一,而這種休閑方式并不健康。
【休閑時間】
僅三成受訪者享受八小時工作制
在各行各業,超時工作都已成為普遍現象。
《小康》調查發現,69.5%的受訪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超時工作問題,其中超過四成的受訪者每周工作40~50個小時,甚至有1.3%的受訪者每周工作80個小時以上。而只有30.5%的受訪者能夠“享受”到“八小時工作制”,即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個小時。
超四成人
每周休閑不足十小時
調查表明,每周花在休閑上的時間為10小時以下的,占受訪者總數的四成多,而每周休閑時間能夠達到30個小時以上的8.1%的受訪者,已經算是“極少數”的“幸福人士”了。
從2010年至今,休閑時間連續三年出現下降趨勢。今年的休閑時間指數為68.3,甚至比2006年還要低。超四成的受訪者認為,與去年相比,自己的休閑時間“更少了”。
對休閑狀況
七成人稱不滿意
對自己的休閑狀況,有七成受訪者表示“一般”、“不太滿意”甚至“很不滿意”。
在影響人們休閑滿意度的種種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仍與“工作”和“時間”有關,七成受訪者把原因歸結為“工作忙、壓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五成受訪者把原因歸結為“個人和家庭的收入狀況所限”;三成受訪者認為“帶薪休假制度不完善”。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已經施行五年了,但效果卻不甚理想。調查顯示,過半受訪者表示自己只能“偶爾享受”帶薪休假或是“符合享受條件但從沒享受過”。
【休閑方式】
上網連續三年奪冠體育健身成“新寵”
報告顯示,在公眾最常采用的休閑方式中,“上網”(51.3%)依然保持著與前兩年一樣的領跑態勢,位居第一;散步、爬山、逛公園等大眾體育項目因為受倫敦奧運會的影響則成為公眾的休閑新寵,上升到第二位?!翱措娨暋眲t位居第四,占比37.4%。選擇“觀光游覽”的只有33.9%。
相較于“大眾體育項目”,選擇“上網”和“看電視”的休閑方式則不夠健康。今年8月,衛生部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其中提出,15年間,我國的患病人次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從不鍛煉身體。
而鍛煉身體的時間,恰恰是被上網和看電視“搶占”了,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有4.6小時用于閱讀、看電視、使用電腦等靜態行為。
調查說明
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
本次調查針對東、中、西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收入在1500元及以上的1007名公眾進行。其中70后、80后共占六成,收入在3000~10000元的超七成,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超過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