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簾向曉寒成陣,來報東風消息近。剛剛落幕的南安“兩會”,傳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2021年石材陶瓷產值達1494.5億元,率先跨上“千億”臺階。
說是驚喜,又在預料之中。早在2013年,南安就已開啟加快推進石材陶瓷、水暖廚衛、機械裝備產業等三大千億產業集群項目建設的規劃工作,并通過系列舉措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這8年時間里,石材陶瓷業打造新模式,通過補鏈、延鏈、強鏈的方式,實現了產業的穩步發展,年總產值遙居南安各大產業領先地位,并于2021年一舉突破千億。深冬時節,記者進企業、訪部門,發現產業發展的不俗表現來自4個關鍵詞的支撐:龍頭引領、找準定位、創新驅動、平臺賦能。
【龍頭引領】 集群乘勢綻放
脫胎于家庭作坊的南安石材陶瓷產業長成“參天大樹”,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
作為泉州的一個縣級市,南安聚攏了9家全國10強石材企業。在南安石材協會會長王清安看來,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形成了產業規?;a的虹吸效應和集聚效應,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耦合鏈接,從而帶動南安石材陶瓷產業鏈從拉長到增粗的裂變。
“過去南安石材陶瓷企業眾多,但大多是小打小鬧的作坊。直至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建成,康利石材、環球石材、高時石材等一些知名石材企業的入駐,以及本地企業溪石集團、華輝股份、東升股份、南星石材、新鵬飛石材等企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企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水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石材產業集群。”王清安坦言,現在的水頭石材品牌已在世界打響。
過去,南安是邀請龍頭企業加入,現在有源源不斷的優秀企業主動加入。近年來,南安就吸引了臻磊、大自然、瑞思等數百家從云浮、天津、上海等地遷移過來的石材貿易商或生產企業。
與此同時,水頭還依托海聯創業園、永泉山生態科技園等園區,以及花崗石直采平臺、石材總部區等平臺,開展大招商、招大商,5年來累計引進項目50多個,總投資30多億元,新辦利用外資項目40多個,合同利用外資2.3億美元;充分利用“鄉賢回歸”政策紅利,廣泛宣傳引導域外企業、鄉賢回鄉興業,吸引回歸企業78家。
千億產業的形成,除了行業自身的創新升級,更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
“破千”的背后,是南安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近年來,南安在推動石材陶瓷行業發展下大力氣,特別是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出臺政策措施進行引導,使石材陶瓷企業能夠利用好相關政策,堅持智能轉型升級發展,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立足本土,加大科研投入,堅持創新驅動,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保持更強的競爭力。
此外,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南石基金、水商基金等石材產業發展基金,為困難企業提供“過橋”資金。王清安表示,南安市委、市政府就像行業發展的“及時雨”,總能在企業需要的時候及時出手,去年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出現用工荒,得益于政府的協調幫助,從而解決了用工難題。
【找準定位】 邁向智能制造
工業變革,車間是主賽場。在石材陶瓷企業聚集的南安“官水石”一帶,生產車間的智能化、規范化管理,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點。
日前,記者走進官橋,在這個聚集了數十家規模以上陶瓷企業的小鎮上,早已不見了昔日的大煙囪排濃煙的場景,生產方式已由“煤”改為“氣”,還天空一片清朗。
來到官橋的明星企業——協進陶瓷,剛入正大門,看到數輛大貨車排著隊裝載。在協進旗下品牌正一方營銷總經理林時迎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協進斥資五六千萬元引進的兩條自動化生產線。
林時迎告訴記者,過去一條生產線都要百來號人,而最新引進的兩條生產線只需五六十人。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生產也更高效。“這條全新的生產線,僅烘干窯就有100多米,主窯更是長達266米,形似高鐵,而且產量驚人,一天能生產8000平方米,因而也被業內稱為‘高鐵時代’。”林時迎說,企業要發展,好設備不能少。
除了設備投入,協進也不斷在研發上下足功夫,并于2019年實現超薄和厚板的雙零標準。協進陶瓷營銷總經理吳遠欣表示,協進是福建省首家突破了雙零技術的廠家,該技術可以讓板的強度增加,跟保溫產品復合,也不易斷裂,即便用在北方,冬天結冰膨脹,也不會輕易被拉裂脫落。
“雙零產品價格會比普通產品高15%-20%,但這并不影響客戶對它的選擇。”吳遠欣說,自推出雙零產品以來,年銷量雖然跟以往變化不大,但產值提高不少,并與七八十家保溫復合一體廠簽訂了戰略合作。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與協進陶瓷作為技術同盟的寶達陶瓷,近年來也在仿石、仿木紋瓷磚、大板等方面取得了新技術的突破。銘盛陶瓷旗下印美石英磚,還研發了大顆粒布料技術,實現坯體與磚面表里如一,由內而外高度還原天然石材特性。
無獨有偶,主打“石頭牛”工廠的銳豐源石材,聯合盛達機械、中國電信、廈門鏈石科技跨界合作,搭載工業互聯網產品,實現所見即所得的互聯網定制交付體驗的全鏈路石材智能制造工廠,產量實現了165.8%的增長。
石材陶瓷企業研發技術的不斷精進以及設備的逐步智能化,既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更為推動石材陶瓷行業沖向千億產值的高樓添磚加瓦。
【創新驅動】 延伸產業鏈條
“千億產業”從源頭到終端,南安企業通過創新驅動,拉長產業鏈條。從過去的厚條板,到現在薄如紙片的櫥柜飾面,南安企業在做足做細中下游及精細石材,延伸石材陶瓷產業的縱向鏈條上下功夫,將產業價值鏈“吃干榨凈”。
王清安告訴記者,在2000年以前,水頭工廠看到的基本都是花崗巖。2000年以后,做大理石的工廠多了起來。而今來到水頭,幾乎可以找到與石材相關的所有產品,包括奢石、玉石、洞石、人造石等,還有由石材做成的各種功能性產品。南安石材企業把這個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藝術精品應用到極致,也讓廢棄的石材重新煥發生命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直崇尚循環經濟的鵬翔實業,從2006年創立以來,就致力于運用智慧、環保等技術,打造綠色、宜居、高效、可持續的家園,實現廢棄石粉的合理綜合利用,進行再生石等制品的高附加值開發。
“我們每年消耗石材廢棄邊角料有數千萬噸,開發了再生石英石、再生水磨石等多種石材延伸品。”鵬翔實業董事長王少芳認為,發展石材產業,絕不能走粗放式開發的老路,而是要高端切入,對石材進行綜合利用,做深做透石材這篇文章,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循環經濟的先進理念,讓鵬翔在短短15年時間,就成為石材行業的納稅第一大戶。產品也從普通的飾面,衍生到了家具衛浴領域。
除了將石材廢棄物“變廢為寶”,南安企業更在將石材做大做薄方面深耕不止。2015年從上海搬遷至水頭的臻磊石業,一直專注于超薄石材的研發,開創超薄石材品牌“五克拉”,從最開始的3毫米,做到了如今的0.5毫米,合作客戶更是遍布國內外,有富士康,也有世界各地家具廠商。正如臻磊石業董事長許長城所說的,石材不應局限于簡單的建材材料,它應該是美的點綴,是高級的象征,應該被裝飾于高端的家具面上,高檔的豪車里。
不管是鵬翔的再生石,還是五克拉的超薄石材,他們都只是南安萬千創新企業的縮影,他們正潛伏在各個村落,默默驅動千億產業鏈條的升級。
【平臺賦能】 石材未來可期
談及石材陶瓷產業的未來,王清安表示,南安正在借助區位產業優勢,打造石材產業發展新平臺。
以南安作為IFI全球資源城市為契機,全面融入泛家居產業聯盟,深度推進產業互聯互通,打造更高能級、更大體量的石材跨界融合樣板;海石薈工業互聯網、天地匯物流公路港、國檢集團等產業平臺的相繼簽約入駐;同濟大學、華僑大學等品牌院校強力加持,開啟校地聯袂新模式,將帶動石材平臺再升級。
已連續舉辦了21屆的中國(南安)水頭石博會,在時代發展浪潮下脫穎而出,并且一年比一年規模更大,一屆比一屆更加出色。在王清安看來,這離不開南安石材人強大的凝聚力。
“產業在變,企業在變,展會也在變。從一開始的展產品到現在的展設計,石博會正順應了石材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勢。”水頭石博會總干事潘鵬章表示,石博會作為水頭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不僅為水頭引進設計師、藝術家與石材、泛家居企業進行交流互動,也為展商們累積客戶資源,持續推動設計賦能產業。
而作為水頭石博會的舉辦地之一——水頭石材博覽中心,其所在的石材總部基地同樣令人矚目。自奠基以來,正式吹響了南安打造石材總部的號角。
對于石材陶瓷這個“千億產業”,石材大佬們對其寄予無限期望。英良集團董事長劉良表示,立觀當下,越來越多石材企業融合多元概念、跨界設計的綜合體正在逐步呈現,融生活情懷于石材發展;遠矚未來,以文化為核心的石材之美將為產業提供新的市場增長空間,甚而面向世界講述關于“會呼吸的石頭”的故事。
在水頭鎮商會會長黃明經看來,南安石材陶瓷產業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這個城市的包容,“包容”是南安這座城市永葆欣欣向榮和發展創新的原動力。他相信,只要堅持包容之心,產業必然越做越大。(記者 蔡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