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圖、修邊、打磨,外出學習,周而復始。9年前,當決定進入石材行業的那天起,呂少鋒就開始了他的奇幻之旅。為習得石材雕刻工藝,他遍訪全國大大小小的石雕加工集散地,同時參加了上百場佛事展、家具展。
呂少鋒1982年生,南安市水頭鎮人,泉州市杰德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如今,已是泉州杰德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呂少鋒稱,因為喜歡,所以不曾猶豫。哪怕在探索雕刻工藝的路上困難重重,他依然沒想過放棄。“或許,我的性格決定,我不會是一位純粹的商人,卻可以做一個虔誠的手工藝人。”
人物簡介
“佛手蓮花”驚艷石博會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七屆石博會上,一件絕美的作品——佛手蓮花,至今讓人記憶猶新。這一被人紛紛叫好的作品,正是出自呂少鋒之手。
在呂少鋒看來,“佛手蓮花”工藝并不難。“這一作品就用到兩個工藝,一個是水刀,一個是雕刻。用水刀做佛手,用雕刻雕蓮花,僅此而已。”呂少鋒說,這件作品難在其創意沒人想到。沒人想過用內部透光的方式,讓佛手如此寧靜;沒有人想過把外部燈光打到蓮花之上,蓮花可以如此明媚。
而這一作品的靈感噴發,是在去年的一次佛事展上。呂少鋒的大部分作品,都和人物雕像有關,包括觀音、飛仙、彌勒等。因此,他經常去佛事展上找靈感。在展會上,他看到了一幅特別祥和、寧靜的畫——“佛手蓮花”。他就琢磨著,佛手蓮花可以畫,是不是也可以用玉石雕刻?于是,他用手機拍下了這幅畫,將他的靈感、創作想法與公司研發部門共同探討。
“如何處理燈照,糾結了特別久。”呂少鋒坦言,僅打光角度,就被自己否定了數十次,直到一片祥和呈現。
“別看這件作品不大,耗時兩三個月,從選材到成品,其間經歷無數次的修改與打磨。”在呂少鋒看來,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所謂好作品,就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然后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慢慢地打磨出來。
茶商轉戰玉石雕刻
2008年,呂少鋒從茶葉進入石材。他一點也不懂石材,沒有引導者,只憑一股對手工雕刻的喜歡。他在水頭租了10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聘請了惠安和河南雕刻師傅,搞起了玉石雕刻。
雖然不懂雕刻,但呂少鋒有著精湛的刺繡手工基礎。在從事石材的前5年,他在云南賣茶葉,云南少數民族多,民族風盛行,各種刺繡、十字繡作品遍地都是。呂少鋒也深深被這些色彩斑斕的小器物吸引住,還親自動起手來,繡了近百幅作品。而后選擇進入玉石雕刻行業,也正是源于對手工刺繡的喜好。
由于水頭做石雕的人甚少,為了獲取更多雕刻信息,他只能先通過網絡找到相關資料,然后就著網上的介紹找到做石雕的地方。呂少鋒先后走訪了江蘇溫州彩雕基地、河南南陽玉雕基地等數十個跟雕刻有關的城市和鄉鎮。
有一次,一網友跟呂少鋒推薦了一個特別偏僻的鄉鎮,說是仍保留著中國杰出的雕刻工藝。這一消息讓他驚喜,也讓他苦惱,為了探訪這個原始的村落,他前后輾轉了8趟車,最后在一個村民的帶領下,得以見識了這一雕刻工藝。
因為執著,呂少鋒的雕刻事業越做越大。2010年,他在水頭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玉品飾家。也正是這一年,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家,無意間造訪了他的門店,想找他買些彩色石頭。而呂少鋒卻分文不收,把庫存的一些彩色碎石送給了老人家。
殊不知,這位老人家正是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溫州彩石研究所所長繆成金。從陌生到認識,一來二去,憨實的呂少鋒被這個特立獨行的老人視為朋友??姵山疬€親自指導他雕刻工藝,并夸贊他“很有天賦”。
要把研發室設在廣州
呂少鋒是個善于思考、卻不愿做過多交際的手藝人。他沒有加入任何一個組織,也沒有參與任何總裁班學習。他經常和志同道合的伙伴聊些想法,探討企業如何走遠。
他說,現在很多人都說石材業不好做,做工程的都一個勁地想往家裝發展。而這種改變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如果一定說有改變的話,只是生產工藝的改變,這并不能增加所謂的市場份額。
“很多石材人的思維都被框住了,總認為石材不是做外墻就是做內墻和地面,又或許有人想過開發其他一些石材衍生品,但都因太麻煩而選擇放棄。”呂少鋒說,實際上,石材要有更高的附加值,就是要研發更多的石材衍生品。
呂少鋒創業9年來,從未停止對新產品的開發。“杰德玉雕每年都會有新的產品亮相,即使不能很快地為市場接受,仍要嘗試著創新。”
在玉品飾家門店里,記者不僅僅看到了一尊尊精美的佛像,更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用品,包括燈柱、花瓶等。而呂少鋒則自豪地說,他已經接到了一批水龍頭配件訂單。
呂少鋒坦言,未來更希望把精力專注于這些飾品、家具用品上,創造多個家具類小品牌,比如水龍頭品牌。“做石材的很多,但第一個做水龍頭品牌的卻是杰德。”他說,明年可能在廣州設立分公司,把石材家具產品的研發室設在人才濟濟的廣州,以此來推動水頭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