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武榮,勝景無邊。
在南安這片熱土上,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用赤誠與生命鑄就了融入民族血脈的紅色基因。如今,這抹生生不息的“紅”,成為150多萬南安兒女為之奮斗的底色。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續寫時代榮光。南安立足紅色熱土優勢,做足遺址保護、宣傳教育、紅色賦能鄉村振興的文章,讓縷縷紅色文脈綿延不絕,凝聚成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造就了這片紅色沃土的獨特新韻。
位于翔云鎮福庭村的紅色文化小公園
挖掘保護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28日上午,柳城街道象山社區網格員黃純真驅車前往傅維尖烈士墓,開始她的巡查工作。
抵達目的地后,黃純真打開圍欄門,走近烈士墓,仔細查看其主體結構,確認墓碑完好無損,碑文清晰可辨。繞行墓區一周,確認周邊的環境衛生整潔后,她才拿出手機,打開南安網格E通,上報烈士紀念設施信息。
黃純真的巡查管護,是南安深化烈士紀念設施網格化管理工作的一個縮影。
崇尚英雄,細處做起。2021年年初,南安依托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平臺,在全省率先推行烈士紀念設施網格化管理,對全市291個烈士紀念設施實行定點管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及鄉鎮(街道)相關負責人全部納入智慧平臺,實現實時網格化監管。每處烈士紀念設施都確定具體管理保護責任人(網格員),并由市財政專項資金補貼,實現線上線下全方位管護。
截至4月18日,南安已完成豐州烈士墓集中區等5處烈士集中安葬點的不動產登記工作,并頒發不動產權證書。至此,包括去年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的7處縣級烈士紀念設施不動產權證辦理,南安已全部完成12處烈士陵園(含烈士集中安葬點)的不動產登記工作。
2021年以來,市民政局多次聯合市委黨史方志室、市文體旅局開展全市革命遺址普查及補充登記工作,建立全市革命遺址項目庫。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經普查登記在冊的革命遺址數量達81處。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進一步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2024年,南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15個部門協同推進保護工作。
此外,市民政局還主動向上對接政策資金支持,加大老區村幫扶力度、加大遺址修繕保護資金投入,2021年以來,每年累計爭取并下達各級老區專項資金767萬元,幫扶老區村項目61個,爭取上級老區革命遺址修繕保護資金250萬元。
多維融合讓紅色基因“傳”下去
深挖紅色富礦,傳承和賡續紅色血脈。
清明前夕,嘹亮的號聲在蓬華鎮上空響起,來自蓬華中心小學、南安市華美中學等學校的500多名學生踏著整齊的步伐,分多路徒步往返10余公里,到山城革命烈士紀念碑祭奠英烈。
這場用腳步丈量出最硬核的愛國教育,已經堅持了30多年。“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孩子們走到室外鍛煉身體,強健體魄,也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深刻地印在孩子們心中。”蓬華中心小學校長蘇德強說。
每一處紅色遺址都是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那么,如何讓更多人從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滋養和前進力量?南安宣講員用深入淺出的故事書寫著精彩答案。“為了讓孩子們聽得懂、喜歡聽,我認真學習了黨史和革命斗爭史,熟悉本地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還搜集了大量的革命斗爭史料,以及一個個生動的感人故事,為講好黨史做足了功課。”精心的準備和飽滿的激情,讓山城老戰士郭建生的講解更生動形象。流暢的講述節奏、引人入勝的故事,緊緊抓住了每位聽眾的心。
紅領巾講解員、“五老”報告團、“理響武榮”宣講團……當前,南安宣講員的隊伍正逐步壯大。
運用好紅色資源,必須發揮好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為此,南安確定5家以紅色研學為主題的研學實踐基地;立足本地實際,充分挖掘、收集、整理文史資料,開發《美麗蓬華》《梅嶺烽火》等校本課程;依托各研學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紅色研學實踐精品路線,通過讓學生在研學實踐過程中多樣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識,補充課本內容的不足,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
賦能發展讓老區經濟“強”起來
說起地處高山地帶的翔云鎮福庭村,在老一輩人的印象中曾是交通不便、貧窮落后的偏遠山村。眼下,從空中俯瞰這里,水泥路縱橫交錯、寬闊平整,房屋錯落有致,樹木郁郁蔥蔥,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盡收眼底。
村口,一塊黑色的石碑格外醒目,上面刻著“福庭革命暴動勝利紀念”等字樣,其后就是“4·26”革命暴動勝利紀念園。步入紀念園,入口處的26米浮雕文化走廊引人注目,沿著園內800米紅色追憶步道上山,置身紅色廣場,4.26米高的“第一槍”主題雕塑、英雄亭等映入眼簾。這些經過精心修繕的革命舊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的興起,慕名來福庭村的游客越來越多。“目前,村里還留有幾十處戰壕、哨位、指揮中心炮樓等舊址,我們把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將紀念園打造成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福庭村黨支部書記卓志遠介紹,如今的紀念園,已經成為村民休閑的不二選擇,也吸引不少周邊鎮、村的居民前來參觀。
“這里讓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還能感受先烈堅定的革命信念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深切地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記者采訪時,正好遇見來自英都鎮的洪本毅與好友們在紀念園內參觀。
將目光放到水頭鎮,作為革命老區村,龍風村則是在紅色革命精神的延續、鼓舞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建起了福建首家外商獨資成片土地開放項目——蟠龍工業區。
穿行于蟠龍工業區,目之所及是寬敞的路面和一排排現代化的工業廠房。記者了解到,高峰期時,蟠龍工業區工人達四五萬人。目前,該園區有規上企業22家、中小型企業40多家,成為龍風村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南安,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金淘鎮占石村,不斷挖掘紅色資源內涵,積極打造生態環保品牌,以紅色基因引領綠色崛起;蓬華鎮山城村整合安南永德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館、紅軍禮堂等紅色資源,建設綜合館,打造南安市第一批鄉村黨校,成為泉州市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詩山鎮整合李剛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南安(國際)鳳山文化節等活動促進海內外的文化交流……
新時代的南安,正逐步將紅色基因轉化為發展動能,積極探索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方式、新途徑、新措施,推動紅色資源“用”起來,老區經濟“強”起來,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記者 王麗清 李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