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城由才興。
舉行南安市高層次人才證頒發儀式、率先在全省實現“常態化人才掌上申報審批”……作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南安始終把人才工作放在最優先的位置,2018年至2023年已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2.43億元,持續深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和“涌泉”行動,創新人才服務方式,不斷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發展“軟環境”。
截至目前,南安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3萬人。其中,泉州、南安市級高層次人才已近1萬人,成為泉州人才總量最大、人才創新創業最具活力縣之一。
優化服務 提升人才“幸福指數”
“人才之所以選擇扎根南安,不僅是因為政府給予的諸多政策,也因為愈加便利的交通、優美的環境和愈加暖心的人才服務舉措,讓更多人才有了留在南安的底氣和幸福感。”閩發鋁業人資經理楊曉軍告訴記者,這些年,南安這片熱土愈加濃厚的尊才重才氛圍,吸引著他留下來、扎下根。
他還記得,2018年8月30日,南安專門舉行了2017年度南安市高層次人才證頒發儀式,為高層次人才數量排名前十的九牧廚衛、閩南科技學院等高層次人才代表頒證。“當時我是代表公司的40多名人才去領證,捧著一疊小小的證書,很開心。”在楊曉軍看來,頒證儀式是一種致敬,更是一種凝聚、一種激勵。
除了滿滿的“儀式感”,人才服務和待遇的“升級”同樣讓他驚喜:持證即可在市區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享受就醫綠色通道、醫療保健服務、免費搭公交、金融授信額度等,在南安市轄區內市屬旅游景點,甚至多個知名私營旅游景點游玩亦可免費。
在人才服務方面,南安優化、完善了“南安智酷”人才信息化服務平臺,率先在全省實現“常態化人才掌上申報審批”,讓人才辦事“一趟都不用跑”。“我們只需在手機或者電腦端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積分申報、兌現相關政策待遇,不用再跑窗口去辦,特別方便。”楊曉軍說,對比以往集中“一年一報”或階段性申報的方式,常態化掌上人才申報讓企業能更及時兌現人才相關政策待遇,有助于企業留才、用才。“該平臺推出后即被泉州推廣運用,5年來現存流動人才人事檔案64838份,已全部實現數字化。”南安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指導成立市級高層次人才協會,建立“兼合式”黨支部,常態化開展“訪千才”、人才交流聯誼、返鄉大學生新春引才推介等活動,評選“梧桐獎”等四類獎項,開展技能人才培訓11.4萬人次,讓人才有歸屬感和榮譽感;率先在市政務服務中心開設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配備人才專員開展“點對點”服務,為人才提供全程引導甚至“代辦”服務,建立“市-鎮-企”三級人才服務機制,每年組織政策宣講小組到各鄉鎮、開發區、行業協會、重點企業開展“訪企拓崗”、人才工作對接、政策宣講活動,僅去年以來與各類人才專員對接超3800人次……近年來,不斷創新和優化的人才服務成為南安吸引人才的強大“磁力”,推動著南安人才工作走在泉州前列。
數據顯示,在2018年,南安市級各類高層次人才1400多名。時隔5年,經“南安智酷”人才信息化服務平臺管理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已超5200多人,南安連續三年“人才發展指數”指標考評均名列泉州各縣(市、區)首位。
政策引領 繪就人才“同心圓”
梧桐葉茂方能引鳳來棲。南安的人才工作成效并非一日之功。
2018年以來,南安市委、市政府不斷深化落實“人才港灣”計劃,研究制定《南安市高層次人才積分認定辦法》《南安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評審規定(試行)》等涵蓋人才子女就學、安居保障、醫療保障等系列配套文件,不斷提升政策的吸引力及可操作性,為人才來南安就業創業注入強勁動力,構建人才“港灣計劃”政策體系。
“根據政策,各類人才將可以獲得包括人才安居保障、醫療保健、經費和生活補助等人才待遇;引進人才創業團隊最高可享受300萬元經費支持,有突出貢獻的還能追加支持,引進人才最高可享受80萬元購房補助等。”南安市委人才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我是去年年初被認定為泉州市、南安市第六層次人才的,每月都會收到人才津貼,一開始也在猶豫要在哪里買房子。去年南安推出人才社區,我馬上就申購了,周邊的配套蠻不錯的,現在也已經建得差不多了,很期待能夠在南安更好地發展。”在南安某企業工作的小莊告訴記者。
走進位于南安市科教中心的大型人才社區項目“源昌·文昌里”建設工地,只見現場高樓林立、機器轟鳴,19棟樓26個單元已全部完成封頂,預計明年的12月就能交付。作為南安率先在泉州市啟動的首個大型人才社區項目,“源昌·文昌里”共吸引了2600多名人才報名申購,在南安“安家”。
值得一提的是,南安還積極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在全省首創人才積分評價認定辦法,形成“以層次為基礎、以貢獻為主體”的人才量化評價體系;試點企業人才自主認定辦法、高技能人才直接認定辦法。目前企業人才自主認定試點企業10家、高技能人才直接認定試點企業2家,企業自主認定高層次人才或高技能人才444人,這兩個試點辦法均獲泉州總結推廣。
創新平臺 產學研不斷深入
日前,在第23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博會上,南安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展廳尤為“吸睛”,這里看不到石材卻處處是石材的影子,衣柜、鞋柜、酒柜、地板的原形均是石粉。
“這些都是用水頭大理石再生石粉制作的石塑板,有很好的裝飾效果,防潮防火、耐酸堿、抗老化,非常適合廚房、浴室等潮濕環境。”2021年,專門從事石材智能加工研究的南安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黃身桂來到了南安。
南安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是由南安市政府與華僑大學共同打造的校地、校企高端產業技術人才聯合培養示范中心。“我們長期專注南安大理石再生石粉綜合利用的課題研究,此次與石企合作的石塑板,是大理石再生石粉的科技轉化成果。”黃身桂告訴記者,近兩年來,研究院充分發揮華僑大學在石材文創設計、加工技術、金剛石工具、智能裝備和石粉綜合利用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為南安市石材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進一步推進石材產業向個性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
“南安為我們人才團隊創造了更好的科研條件、更高的發展平臺,讓我們的團隊能夠跟產業做更緊密的對接,到南安后不僅有事做,還能有收獲、榮譽、成就,我認為這是南安最終能夠留住人才的一個核心關鍵。”黃身桂在采訪中表示,在他看來,南安在人才引進方面更加注重“柔性”,“不為所有,但求所用”,具有高瞻遠矚以及靈活性。同時,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才愿意聚集到南安,為南安發展獻力。如今,在黃身桂的牽線搭橋下,南安也迎來了一支橫跨多學科、多專業,大部分為省、市高層次人才的高素質科研隊伍。
此外,南安在博士后引進方面亦創下新的優異成績,今年博士后進站人數首次突破兩位數,達到11人。
“閩發引進博士后有7人次,他們的實踐成果,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促進企業的戰略發展。”閩發鋁業總經理黃長遠表示,人才引進后,企業的規模、效益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今,閩發鋁業已成長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僅高技能人才就有97人,人才對于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安已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位居全省前列;省自設立首個縣級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試點基地以來,先后組織8批90名清華大學博士生來南參與78個科研項目攻關,提出產業發展、技術改進等建議120多條,涵蓋了南安市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或管理領域。
同時,隨著與中科院、華中科大、哈工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持續深入,目前入駐南安市創新大廈設點“接單”進行技術攻關的高校、科研院所已達到15家,這些創新平臺的搭建正為南安產業的創新發展打開新大門。
四位一體 校企合作創模式
“南安將全力栽好梧桐樹、筑好引鳳巢,以城市最高的禮遇,最優的人才政策讓學子才享其得……”今年6月,南安舉辦“書記市長送崗留才進校園”活動,南安市領導分別深入廈大、閩科等高校,向人才發出誠摯邀請。這是今年6月,在南安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南安開展首屆泉州人才節南安專場活動的場景。泉州人才節期間,南安精心為廣大人才奉上廈門大學南安開放日、石材產業技術人才對接、上海人才項目對接、青年人才“南安行”、科技特派員成果展等精彩紛呈的活動,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就在上周,2023年福建南安名企全國高校引才推介活動(江西站)成功舉辦,南安引才推介工作組在江西省6所高校開展專場招聘、引才推介活動,并組織了2場政校企協作座談會,與高校開展深入的校地合作。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已形成‘政府+企業+高校+異地商會’的‘四位一體’校企合作‘南安模式’,為福建省首創。”南安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安依托南昌、長沙、南寧、昆明等異地南安商會設立4批、29個南安市“校企合作聯絡站”。“十四五”以來,全市已先后組織470多家知名企業赴江西、湖南、廣西、陜西、云南及省內70多所院校舉辦系列活動,吸引近萬名高校畢業生來南就業創業。
除了積極走出去引才,南安還采取“線上”與“線下”并進、構建招引立體網絡的方式,不斷拓寬引才渠道。近三年來,南安每年舉辦名企直播帶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電臺融媒專場、校園巡回招聘、鄉村振興專場等招聘會超100場。同時,開通“人力資源共享平臺”,實施千企“引工大使”行動,每年招引近3萬人,不斷夯實南安產業人才基礎;設立事業單位引才編制“周轉池”,讓體制內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更方便,目前引進專崗人才18人。
三十而立再出發,人才港灣再揚帆。如今,作為福建省第二批“人才強市”試點市和首批產業人才聚集基地,南安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引才、聚才、愛才、用才,讓人才和創新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勾勒起城市蓬勃發展的大美藍圖。(記者 洪麗燕 李想 通訊員 蘇闐元 黃小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