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系列區別于其他怪獸電影的標志之一,便是它乃真正的恐龍大觀園,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并不斷融入最新考古成果,每一集都推陳出新,實實在在將恐龍變成了大明星。作為一部冒險動作系列,《侏羅紀》里人類與恐龍的追逐搏斗是情節核心,因此性格溫順者如梁龍,個頭再大,通常也只是走個過場,頂多與主角親昵一下;反觀性格暴躁、嗜食肉類的吃貨恐龍們,則有著更多的出風頭機會
戳這里可以查看:《侏羅紀》系列5部劇情人物及劇照全盤點
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
又名暴龍,字面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恐龍之一,最長可達14.6米,身高超過5米,體重14.85噸。作為整個《侏羅紀》系列里最著名的恐龍,霸王龍可謂亦善亦惡,既大鬧城市吞噬人命,也數次拯救主角于險境,是當之無愧的霸氣王者。在《侏羅紀》系列電影中絕對是電影高潮的主角擔當。第一集中追著主角們滿場跑,秒滅迅猛龍,第二集將費城攪得天翻地覆,第三集雄性霸王龍在與棘背龍的戰斗中死亡,最新《侏羅紀世界》雌性龍將會登場虐殺混血暴虐龍。
迅猛龍(Velociraptor):
字面意思是“敏捷的盜賊”,影片也突出了它們行動靈活的特征。在前三部電影中,迅猛龍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在各種地形健步如飛,無論障礙追逐還是上房揭瓦都輕巧靈便,比起那些體型碩大的食肉恐龍,身輕如燕又智力不遜的迅猛龍往往是主角更大的威脅。
因為導演的設定,電影中的伶盜龍比其實際尺寸大得多,并改變口鼻部的形狀。此外,已知的化石的解剖學結構也與伶盜龍在電影中的形象相矛盾,它們的前肢結構與姿勢并非電影中的描述,而且電影將它們的尾巴描述得太短、太靈活。電影中的伶盜龍覆蓋者鱗片,但手盜龍類身體應該覆蓋者羽毛。在續集《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中,伶盜龍的頭后方與頸部則新增了類似羽毛管的物體,但馳龍科在生前應該是覆蓋者絨羽和羽毛才對。
根據伶盜龍化石的前肢羽莖瘤,它們的羽毛應該覆蓋更多身體表面。同樣地在《侏羅紀公園3》中,伶盜龍甚至被設定比海豚、鯨魚和靈長目動物更聰明,這更是毫無可能性,伶盜龍的智力雖然高于一般的恐龍,但仍比不上現代的貓科動物。
在這次的《侏羅紀世界》中,人類已經找到與迅猛龍交流的方式,雙方結成了同盟。出于藝術夸張,銀幕上的迅猛龍比真實存在的要大,也使它們更有威懾力。
暴虐龍
全稱暴虐霸王龍(I-Rex),是侏羅紀世界當中出現的一種虛擬的雜交恐龍,由霸王龍、迅猛龍和其他一些動物的基因混合而成(包括樹蛙,可以借此調整自身的紅外特征,從而實現紅外隱形這一逆天特技)。
美國電影《侏羅紀世界》里面出現的虛構混血恐龍。由于人們都希望看到更大更兇猛的恐龍而被制造出來,擁有霸王龍,迅猛龍等生物的基因,集兇猛和狡猾于一身。
《侏羅紀世界》整部電影中眾人與暴虐龍展開生死追逃,最后霸王龍對上暴虐龍,上演一番廝殺。
棘龍(Spinosaurus)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體長12~19米,帆高1.65米,臀高2.7~4.8米,平均體重8.5噸,最大個體估計18噸。是與鯊齒龍同時間生活的大型肉食動物。主要生存于晚白堊世的非洲,約為14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根據科學顧問杰克·霍納的建議,棘龍取代霸王龍成為了《侏羅紀3》的大反派之一。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棘龍,體長可達15米,與霸王龍、南方巨獸龍共稱“陸地三霸”。它在銀幕上見人就咬,撕裂飛機,折斷巨木,沖破圍欄,簡直勢不可擋,一次次將初來乍到的主角們追得慌不擇路,雙方多次過招后,才在火攻下悻悻撤退,眾人得以撿回一條命。
劍龍(Stegosaurus)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大約12公尺長和3.5公尺高,重達6噸。
在《侏羅紀2》首度登臺,當薩拉給劍龍寶寶拍照時,它們的父母們以為她心懷不軌,對她發動了攻擊,所幸有驚無險。隨后也有劍龍被捕獵者囚禁,被釋放后橫沖直撞的場景。
三角龍(Triceratops):
溫順的食草恐龍,存活于白堊紀晚期,在電影中是???,與人類關系融洽。在《侏羅紀1》里,主角發現并救治了一頭生病的三角龍;在《侏羅紀2》里,三角龍先是被捕獵者囚禁,后被主角一行釋放后,大鬧基地,把吉普車頂上了天,顯示它們并不是好惹的。
無齒翼龍(Pteranodon)
無齒翼龍英文名(pteranodon)的含義是“有翅膀而沒有牙”。第一只無齒翼龍化石是在1871年發現的。othneil c. marsh 給無齒翼龍取的名。與較早的翼龍類不同,例如:喙嘴翼龍、翼手龍屬,無齒翼龍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類似現代鳥類。
《侏羅紀2》片尾,一群翼龍盤旋在小島上空;緊接著它們在《侏羅紀3》中擔任了重要反派,與格蘭特博士一行在空中鳥籠狹路相逢,要將小孩喂幼仔,雙方一通上天入地的纏斗。原本片尾還有一場空軍大戰翼龍的重頭戲,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拍成。
秀顎龍(Compsognathus)
秀顎龍身高不過十幾厘米,一眼看去靈活可愛,人畜無害,但當它們成群結隊襲來時,你就能體會到它們的厲害了?!顿_紀2》一開頭,它們攻擊了一個小女孩,之后又殺死了盜獵者之一的迪特·斯塔克。
雙脊龍(Dilophosaurus)
丹尼斯偷取了恐龍胚胎后潛逃,吉普車拋錨在爛泥中,一頭雙脊龍悄悄接近了他,起初丹尼斯被其無害的外表所欺騙,還試圖安撫它,但他很快發現自己已經命在旦夕了。歷史上的雙脊龍生活于侏羅紀早期,可長達6米,體重半噸,電影中為了突出驚嚇效果,縮小了它的體型。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
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晚侏羅紀,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聞名的恐龍之一。
充當了很多遠景宏大場面的背景擔當,較近景中與人類主角們的大小對比很是壯觀。
副櫛龍(屬名:Parasaurolophus)
又名副龍櫛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P. cyrtocristatus。副櫛龍的化石發現于亞伯達省、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副櫛龍出現在第一集與腕龍為伍的恐龍遠景中,第二集在人類圍獵恐龍的場面中被捕的鏡頭出現過。
似雞龍(學名Gallimimus)
意為“雞模仿者”,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屬恐龍,于上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蒙古耐梅蓋特地層中被發現。似雞龍最長可達4-6米及體重440公斤,是最大的似鳥龍科。似雞龍的化石有很多個體,包括有臀部0.5米高的幼體至2米高的成體。
在電影中充當奔跑的群眾演員角色。
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腫頭龍生活在六千七百萬年前,體長5米左右,頭頂腫大,好像長著一個巨瘤,用兩條粗壯的后腿走路,是鳥腳類恐龍的一種。臉部與口部飾以角質或骨質突起的棘狀物或腫瘤;而頭顱背部覆以突起的構,頭骨頂部出奇的腫厚、隆起,厚度達25厘米。由于頭骨腫厚,頭骨上的部分孔洞也封閉了。腫頭龍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內陸平原和沙漠中。
《侏羅紀公園2》中出現圍捕腫頭龍的畫面,其用頭部將人頂飛。
滄龍(Mosasaurus)
滄龍的德文意思是“默茲河的蜥蜴”,是滄龍科的一個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
它生活于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于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巖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于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
在《侏羅紀世界》中經驗了一把,開頭部分的躍起吞噬鯊魚,水下捕獵,以及最后一口吞下暴虐龍,擔當了幾個精彩鏡頭。
甲龍(屬名Ankylosaurus)
甲龍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年代屬于白堊紀末期。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甲龍背后的硬甲實質為硬化皮膚,具有較強防御能力,但較骨骼形成的龜殼相去甚遠,對咬合力十數公噸的暴龍而言作用有限。其它甲龍科亦同樣有它的特征,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它的尾巴非常脆弱,連接處只有五厘米寬。甲龍類亦并非北美大陸及亞歐大陸的優勢物種,數量相對于角龍類、鴨嘴龍類少很多。
在《侏羅紀公園3》中登場,有多個特寫畫面,展現尾巴攻擊技能。
?。ㄎ恼聝热菥C合騰訊網,百度百科,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