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筆者來到漳平南洋鎮利田村朱佳釣家里時,他正要往鎮里快遞店郵寄茶葉。他抬起頭,問明我們的來意后,便停下手中的活,一邊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一邊忙著沏茶招待我們,并愉快地與我們聊了起來。當我們提及2017年收入多少時,他進了房間,拿出一本紅皮的《扶貧手冊》給我們,說:“這上面記得非常清楚,都是茶葉的銷售收入以及家庭基本情況。”當我們看完《扶貧手冊》,遞還給他時,他發出感嘆:“現在黨和政府對農民的扶貧政策真是好!”
勤勞樸實的朱佳釣,今年39歲,個頭不高,1米6出頭,談吐有節,有點像個生意人。筆者一行在村支部書記的陪同下,走完第三小組剛進入第四小組村口,一排一層磚混結構的房屋,兩戶一幢一層建筑,朱佳釣全家3口人,就住在剛搬遷的集中安置房里。
原來的朱佳釣,是一個老實本分的養殖專業戶,他靠養雞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但是,2013年的一場禽流感,他經營的養雞場,近萬只即將就要出售的成品雞,幾天時間的功夫,毀于一旦。單就這一年,朱佳釣就負債20萬余元,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空殼戶”。一籌莫展的他,灰心喪氣。后來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他背起行囊到縣城打過工,回家種過百香果,幾年下來,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的,微薄的收入也只能養家糊口,他如同啞巴吃黃蓮般,有苦難言……
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南洋鎮黨委、政府扎實開展入戶調查摸底工作,在走訪中,得知朱佳釣的情況后,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將其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一次“雨露計劃”青年創業培訓班上,指導老師的一席話給了朱佳釣莫大的啟發,“家鄉是水仙茶鄉,何不試著賣茶葉闖出一條路?”雖有了這一大膽的想法,但讓他發愁的是沒有做茶葉生意的啟動資金。朱佳釣把這一想法告訴了鎮里的脫貧辦干部。鎮里即時為他在信用社辦理了5萬元生產性扶持資金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功夫不負有心人??恐綍r做人厚道老實,茶葉生意從漳平開始慢慢做起,靠著“本分人”信譽,走龍巖,上江西,下廣東,兩年下來,生意慢慢步入了正軌。創業路上的“摸爬滾打”,現在的朱佳釣在龍巖、贛州、汕頭等地都有客戶,他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再過個把年頭,他的債務就可全部還清了。
在銷售茶葉過程中,朱佳釣慢慢意識到,應該要有自己的茶園、茶廠,將茶產業做大。于是,他將昔日的養雞場開墾成如今整齊有序的茶園,并創辦了茶葉加工廠。
脫了貧的朱佳釣,還主動參加了村里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農閑時,他經常拿起掃帚,打掃村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得到當地村民的贊譽。
當說起扶貧政策給他帶來的好處,他總是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激之言。當談到下一步打算時,他說:“按照現在茶葉市場行情,我準備擴大水仙茶種植面積,三五年后,我也想買一部小車,載著南洋的水仙茶,走南闖北,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茶老總。”(通訊員 林松金 林向華 鄧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