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定區岐嶺鄉新村村箭干橋的一座山上,原本荒蕪的山頭變得郁郁蔥蔥,撥開叢林里的雜草,一棵棵有著南方人參美譽的巴戟天長勢喜人。利用林下的空地,種植戶廖洪生種下了80畝的巴戟天。為讓巴戟天生長得更好,這幾天,他忙著組織當地百姓為巴戟天除草。
除林下種植巴戟天,金線蓮、草珊瑚這些名貴藥材也被廖洪生套種在竹林子里。如今,連片1800多畝原本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下的竹林,通過“合作社+農戶”發展林下經濟,成為當地的聚寶盆,給當地竹農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近年來,永定區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資源,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產業,開啟了林下“掘金”的新時代,產生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和諧共振效應。通過實施科學規劃、示范帶動,加強小額信貸、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引導扶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初步形成了林藥、林禽模式為主的林下種養業,實現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
據了解,永定全區擁有森林林地2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3%,其中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39.5萬畝,實現產值9.5億元,帶動了就業人數4.2萬人,人均年增收1536元,實現“綠富”雙贏的良好格局。(通訊員 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