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天氣雨,路滑,一位年邁七旬的老人在金崗山巷口不慎跌倒,因磕碰到旁邊停放車輛,眼角鮮血直流,過往行人因怕攤上事,都紛紛避讓,不敢攙扶。附近巡邏的市容三中隊執法隊員發現后,立馬過去給予幫助并攙扶,一方面馬上撥打120,請求給予救援;另一方面拿起老人電話通知其家人,讓其迅速趕往現場。在經過約20分鐘的幫助下,老人被安全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從這一現象折射出,當前我們社會出現了“扶不扶”、“扶不起”、“不敢扶”等諸多問題,但不管如何諷刺批判旁觀者的無情,也不管如何渲染當事人的無奈,愛心道德的魅力總是抵不過反咬一口的恐懼。從以往高三學生騎電動車攙扶事件到現在的“碰瓷”事件,都充分體現了當前社會道德觀念的扭曲,好人得不到好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攙扶老人變成了一個風險度極高的“高危動作”。
但老人摔倒人們不敢扶,卻總有人在扶,雖然有一些老人的確“扶不起”,但很多老人摔倒后又希望路過的人能扶一把,幫助一把。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大家文明參與,離不開社會愛心救助,離不開國家深入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短短的“24字”方針,字面簡明,內容厚重,從三個方面,十二個具體層面給出了最精準的濃縮,既是我們國家社會、法制保障、道德文化方面所追求和實現的最高目標,又是作為具體人而需要恪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出行、處事等言行中,時刻銘記這24個字,認真學習,吸取涵養,時刻遵循尊老愛幼、敬業奉獻、樂于助人等傳統美德,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老人摔倒才不會遭遇沒人敢扶的悲劇,社會文明才會因人人參與而推進。(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黃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