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后,位于龍巖市中心城區的中央蘇區金融街(以下簡稱“金融街”)越發熱鬧了。
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紀念館前,“茶公”“茶婆”踩著“采茶蝶步”表演龍巖采茶燈,引得圍觀群眾連連鼓掌;一河之隔的非遺主題街人聲鼎沸,沿河市集里,特色小吃煙火升騰,非遺文創精巧別致;舞臺上鼓樂悠揚,栩栩如生的客家木偶向觀眾發出熱情邀約。
金融街全景
經過數年的保護修繕和改造提升,日前金融街獲評“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這一古樸的老街區正綻放出新的活力。
喚活沉睡歷史建筑
紅色金融文化,是金融街有別于其他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標識。
龍巖市新羅區龍川東路邊,矗立著一棟4層磚土結構騎樓式建筑,四周工農紅旗獵獵飄揚,“共和國金融搖籃”牌匾在初夏日頭的照耀下泛著金光。這里就是我黨在革命根據地成立最早、制度最完善、開辦時間最長的第一家股份制銀行——閩西工農銀行。
推開閩西工農銀行舊址的拱形木門,抬頭可見“打破敵人經濟封鎖鞏固紅色政權”的革命標語。陳列于木柜內的紙幣、柜臺上沾附著銹跡的煤油燈以及算盤、賬本、筆墨紙硯等辦公用品……無不讓人想起近百年前的閩西工農銀行。
“我們充分對照史實,復原了銀行柜臺、行長辦公室、金庫等互動場景。”金融街講解員陳旭巧說。
2013年,閩西工農銀行舊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辟了“共和國金融的搖籃——閩西工農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從這里走來”“紅色金融先驅”3個主題展覽。然而,單純的圖文展覽可看性不強,日常緊閉的大門更是拉遠了社會公眾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2019年金融街一期項目工程啟動后,改造提升閩西工農銀行舊址成為重點。除了還原歷史場景以提升整體展陳效果之外,舊址的大門終于敞開,廣迎八方來客,講解人員宣講的身影也活躍于展館各處。同時,展館還與新羅區委黨校聯動,推出微黨課,進一步宣傳閩西蘇區的紅色金融故事。
如今,閩西工農銀行舊址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黨校紅色金融現場教學基地、省級現場教學點、省級金融教育示范基地等。
金融街“小而美”,藏著眾多歷史文物寶藏。除了閩西工農銀行舊址這一“國保”,這里還留存著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2處不可移動文物點。
金融街內的懷舊商鋪——問源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金融街百年土樓“問源堂”的名字由來。走進問源堂,圍爐煮茶的裊裊茶香撲面而來,翠竹綠植爬滿庭院,橘貓靈巧地從腳邊穿過,尋了個陰涼處小憩……
觸摸著問源堂裸露粗糙的土墻,陳旭巧嘆道:“問源堂在修繕前其實已經是一座危樓,修復它的難度很大。”
謹遵修舊如舊的原則,項目施工方對街區內的文物只做保護性修復,因而保留了文物建筑的整體結構和主體格局,甚至特地留了一些“瑕疵”以留住歷史風味。“比如,‘問源堂’的土墻看似是未經修復的剝落墻體,實則表面覆蓋著高科技環保材料。”陳旭巧說。
完成修繕工作后,這些文保單位依據各自的文化特點被賦予新的功能——
“問源堂”成為集攝影、美術、書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創區;閩西國共和平談判舊址暨毛澤民同志舊居——隱泉書院成為品茗會客的舒適空間;閩西南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談判簽字儀式舉行地——六角亭為居民游客撐起了一處納涼偷閑的小天地;縣級文保單位——新羅第一泉的旁側,每日都有音樂愛好者伴著清泉歌唱……
掘金本土優秀文化
在宣傳紅色文化之外,金融街還有另一個重要職責——統籌周圍商圈的經濟發展。
每至夜幕降臨,金融街的五光十色、青春活力沖破其古樸的外衣。據介紹,金融街的前身是龍巖的南門頭老街,這條老街建于民國時期,是龍巖中心城區唯一一條包含了民國時期建筑群且具有龍巖傳統特色的老街。此前,南門頭老街與城市更新工程多次擦肩而過,導致街面形象差、業態單一老舊。
“圍繞老龍巖歷史文化,我們以‘回到小時候’為主題進行整體修復。”福建雁翔集團文旅板塊副總經理王靜表示,改造工程將建筑外立面設計成白墻灰瓦青磚的騎樓,樓宇之間通過具有南洋風情的連廊相連,霓虹閃爍的門頭店招和懸掛于半空的跑馬燈打造如夢似幻的光影效果,強化街區原有的年代氣息。
開街盛景 章宸睿 攝
老街的改造風格折射出新羅區對南門頭老街商業業態開發的方向。傳統、本土是南門頭老街的底色,引進哪些業態才能既彰顯街區的歷史底蘊,又激活它的商業潛能?
“要借助有故事可講又符合當地居民消費習慣的‘老字號’,為復古商業街區賦予文化內核。”王靜說,街區引進了沉缸酒、桂福瀧、泉兵三代清湯粉等本土老字號品牌,并借助老龍巖小吃匯、橄欖宿、文化宣傳長廊等主體,講述本土的美食、美景故事,進一步喚起龍巖市民的鄉愁記憶。
街區所呈現的“老龍巖情懷”,觸動著本地居民的情感記憶,也為外地游客提供了感知龍巖特色文化的“風向標”。
“真正能夠留住游客的是文化。”在王靜看來,文化是老街區開發規劃不可缺失的靈魂。包括365項非遺在內,龍巖的本土傳統文化元素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
為了將非遺與傳統街區深度融合,今年元旦,與金融街隔江相望的“非遺主題街”(以下簡稱“非遺街”)正式開街,成為金融街的一部分。
“這里的針線要鉤得密一些,手要捏緊。”在非遺街的藍·嶼小院內,一場香包DIY課程令滿屋飄香,陳曉苗正耐心地為學員示范香包縫制步驟。隨著端午節臨近,專業從事拼布手工藝制作的陳曉苗接到不少非遺手工課程的邀請。
藍·嶼小院的店主告訴記者,小院的新中式茶飲很受歡迎,許多非遺手藝人喜歡在這里上課,自己也在院里不定期開展中藥飾品制作活動,“每周舉辦至少兩場非遺體驗課”。
自開街以來,非遺街開發了連城雕版文創燈、上杭五枚拳、竹編書簽等11門非遺研學課程,已舉辦非遺研學、團建等活動100余場。
街頭巷尾的非遺展演,更為中央蘇區金融街歷史文化街區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紅色山歌代代傳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巖山歌戲傳承人郭金香的嘹亮歌聲,常?;厥幵诮鹑诮?。她告訴記者,金融街每周都有采茶燈、山歌、樂隊演出等表演。
“金融街的街頭文藝宣傳,讓我更能感受到龍巖這座老城的活力。”令郭金香驚喜的是,非遺街開街后,龍巖老城區的文藝氛圍越來越濃厚。
街頭文藝展演
據陳旭巧介紹,金融街與新羅區文聯、龍巖山歌劇團等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達成長期合作,常態化為金融街輸送街頭文化藝術表演。在非遺街,每周二至周六也都有非遺表演,目前已開展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活動超千場。
“金融街已經成為集文化展示、建筑創新、文創聚集、夜間經濟凸顯的綜合性歷史文化街區。未來,我們還將啟動非遺街二期項目,將金融街、非遺街和附近的中山街打通相連,進一步擴大金融街的體量,讓它成為龍巖中心城區的‘文化會客廳’。”王靜說。(記者 徐士媛 通訊員 溫連光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雁翔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