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不搶,一門心思,全力聚焦主業,做好主業。”這是龍合智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靜近日在福建省發改委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的發言。山溝溝里飛出金鳳凰。龍合智能是我市的一家民營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智能物流搬運、裝卸設備及其集成應用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等,產品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
龍合智能只是一個縮影。改革開放打開山門,紅土地龍巖的民營企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并逐漸做強做大。我市民營經濟現狀如何呢?據了解,全市在冊市場主體總數達88.9萬戶,個體工商戶總數達79.6萬戶,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70%左右的GDP和82%的稅收(扣除煙廠)、67.3%的固定資產投資、54.7%的規上工業增加值、69.9%的出口、85%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9.5%的市場主體數量。
我市民營經濟發展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尤其是我國入世之后,民營經濟得到再次洗牌,以龍工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占了全市半壁江山以上的比重??偭看?,但也面臨著“大而不強”等問題,體現在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較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核心競爭力弱、品牌意識薄弱、節能減排有待推進等。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小水泥紛紛關停并轉,春馳等民營水泥企業技改擴建提升成為知名企業。其它領域的民營企業發展也有類似經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民營企業克服種種困難,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之中乘風破浪。以上杭蛟洋工業園區的德爾等民營企業為代表,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人才、資本、科技等在內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創新驅動在民營企業充分展示——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市8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全市47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468家為民營企業,47家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部設在民營企業;累計建設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和示范工廠20個,累計培育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民營企業A股上市4家,新三板掛牌10家。(廖志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