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連城縣賴源鄉科明村的“幸福工程”食用菌種植基地,菇棚里菌棒整齊擺放,朵朵圓潤飽滿、競相綻開的香菇,香氣四溢,忙著采摘香菇的菇農們笑開了顏,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科明村位于被當地人稱為“東伯利亞”的賴源鄉西部,基礎設施差、人口流出大、村民收入單一,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帶領村民們走出一條振興路?
賴源鄉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黨員干部們扎根在村里,走村串戶聽意見,走出去尋“良策”,在多方論證下,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特點,以“菇香溢·黨旗紅”黨建品牌為引領,組織發動村民發展香菇種植產業。
香菇種植初期投入大,缺乏資金成為村民發展種菇的最大阻礙。賴源鄉通過實施鄉村振興產業扶持項目、“幸福工程”幫扶項目、“我在鄉間有畝田”黨員認種等,籌措資金200多萬元,建設30畝食用菌種植基地,打造“菇菇小寨”主題農旅村寨。
基地建起后,技術是關鍵。對于種田管竹過日子的農民來說,種香菇一竅不通,也擔心成本投入沒有回報。為打消村民們的顧念,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開種,并組建科明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引領村民種植香菇;鄉里則組織菇農外出培訓學習交流經驗,組建科技特派員團隊到村提供技術指導,手把手教會村民種好香菇。村民們看到香菇一茬接一茬的豐收,也就打消了顧慮自發加入到合作社。
產業發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科明村的香菇越種越好,可香菇的銷售渠道卻遇到難題,一度造成滯銷。村里和鄉里了解難處后四處幫忙尋找銷路,把解決對策瞄準了電商,積極聯系客家媳婦小伍、野山電商等連城電商企業,利用電商平臺,將香菇銷售一空,幫助菇農挽回經濟損失40多萬元。如今,有了電商的幫助解決銷路問題,科明村正帶領菇農們滿心歡喜采摘當季的香菇,通過電商進行銷售。
產業興百姓富。如今,賴源鄉年種植菌棒數20萬筒以上,產值達200萬元以上,種植戶平均年增收6萬元以上,小香菇成了村民們的“致富傘”。(通訊員 黃水林 謝葦妍 陳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