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鷺歸來,綠滿青山,紅色龍巖萬千氣象新。
今年3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支持福建省龍巖市以新一輪的優勢構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新格局。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的龍巖市,不僅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核心區,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森林覆蓋率連續42年居福建省首位、全國前列。
用好紅色資源,鞏固綠色優勢,加快促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近年來,龍巖市不斷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以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武平經驗”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龍巖樣板”日漸成型,占全省近1/4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地區生產總值躋身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百強榜,首次躋身全省營商環境標桿城市……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3081.8億元,增長7.7%;第二產業、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8.9%、12.7%,增速均列福建省前三。
夯實綠色發展本底
打造全國生態樣板
生態,是龍巖最大的優勢。
近年來,龍巖始終把生態環保作為“一把手”工程,層層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土長制”,在福建省首創生態保護區域協作機制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網,并率先在福建省實施跨省生態補償機制、開發“智慧環保”手機App平臺、使用無人機等現代技術手段對水土流失情況定期“巡查”。其中,跨省生態補償機制爭取中央和福建省及廣東省補償資金19.7億元。
“龍巖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聚力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不僅體現在經濟質量上更高,更要體現在生態環境質量上更優。”龍巖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陳達興說。
在新的歷史時期,龍巖市不斷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龍巖市水土流失率已降至5.93%,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1年,長汀縣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走向世界。
“從水土流失治理轉變為水土保持,從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從長汀水土流失率轉變為探索長汀模式全勝經驗的指標和輸出。”龍巖市水利局局長曾佑繁說,龍巖市加大力度深化水土流失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其他各縣(市、區)水土流失治理向全勝邁進。2021年,龍巖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7.4%,小流域水質全部保持優良。
生態龍巖,產業向“綠”。近年來,龍巖持續改革創新提升,被譽為“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的縣域樣本”的林改“武平經驗”,生態“溢出效應”不斷顯現。
2021年7月15日,福建省首個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平臺在武平縣落地。“前一天申請,第二天就能收款,非常方便快捷。”已在平臺上貸款30萬元的林農李萬斌說道。
作為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區塊鏈技術并非武平縣在林業金融方面的首次創新。
龍巖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說,多年來,武平在全國率先推出林權證直接抵押貸款模式、林權收儲擔?;?、“五位一體”一站式服務和隨借隨還的“惠林卡”業務以及全國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等,已成為龍巖市充分發揮林業產權價值、助力林農開啟金山銀山的“金鑰匙”。其中“惠林卡”入選福建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典型經驗,受益農戶已達3.4萬戶。
目前,龍巖全市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960.7萬畝,惠及林農14.88萬戶,極大促進了林農增收致富。林改第一村捷文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5萬元,高于全市5000元左右,居全市前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龍巖市創新推出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武平林業資源管護和林業扶貧機制等5項舉措,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眾多“國字號”桂冠先后花落龍巖,可謂實至名歸。
賡續紅色血脈
推動文旅產業“古田紅”
如果說綠色是龍巖活力的象征,那么紅色就是融入這座城市血脈的獨有印記。走近位于上杭縣古田鎮的古田會議紀念館,莊嚴肅穆的革命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一件件展品、一段段紅色故事勾勒出一幅閩西革命時期波瀾壯闊的畫面。
據統計,目前,龍巖全市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革命舊址)65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0366件(套),紅軍標語1600條(則),革命博物館紀念館4家。
保護好紅色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龍巖市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制定《龍巖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推動出臺《龍巖市紅軍標語保護管理辦法》,編制《龍巖市革命舊址保護利用規劃(2017-2021)》,采取國保帶省保、縣保的創新做法,將革命舊址中的省保、縣保及部分革命歷史價值較大的文物點與國保革命舊址捆綁在一起,獲得國家和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2017年~2021年12月,共爭取中央和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41億元。
根植古田會議精神的紅色文旅產業,近年來在龍巖持續蓬勃發展,17家A級紅色旅游景區占福建省紅色A級景區總量的34%。“十三五”期間,龍巖市紅色旅游共接待游客4757萬人次、實現收入30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3%、20.8%。2021年以來,累計接待紅色旅游游客785.61萬人次、實現收入36.02億元,同比增長64.3%、61.2%。
據了解,龍巖市充分發揮古田會議的品牌力量和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的后續效應,開展中央紅色秘密交通線、百里紅色旅游文化長廊等沿線品牌提升,形成古田旅游區、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群等精品景區品牌,并優化推廣特色鮮明的百里紅色朝圣之旅精品線路,串聯新羅中心城區紅色舊址群、紅色交通線永定舊址群等紅色文化圣地。
與此同時,龍巖市還圍繞講好紅色故事,全面立體地展現閩西紅色文化,充分發揮媒體和新媒體的宣傳力量。推陳出新拍攝出《絕命后衛師》《古田軍號》《伯公燈》等獲得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并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持續打響“紅古田”文創品牌。
為做大紅色文化產業,傳承紅色基因,龍巖市積極構建以古田為軸心的97個紅色現場教學點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面向全國開展紅色教育培訓。目前已有古田會議舊址群等7個核心教學點,26個市級教學點通過驗收授牌,近百個現場教學點日漸成熟。紅色培訓實現全國31個?。ㄊ?、自治區)全覆蓋,每年超過20萬人次前來培訓、300萬人次參加紅色研學。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目前,龍巖市有14處景區景點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位列福建省首位。古田會址景區先后被評為中國紅色旅游十大景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紅色旅游示范城市、全國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古田干部學院成為中組部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國家行政學院等182家單位在古田設立了教育基地或教學點。
“‘十四五’期間,龍巖市將圍繞原中央紅色交通線,理清歷史脈絡,形成項目爭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并以古田會議為核心,以點串成線形成面的方式形成‘大古田’規劃,同時做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龍巖部分等工作,助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龍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太坤說。
扎實推進對口支援
深度幫扶交出“高分答卷”
紅綠交相輝映的龍巖不斷煥發新動能,實現快速崛起,對口支援為其高質量發展繪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位于龍巖市新羅區的能源互聯網產業園,目前已吸引太陽電纜、欣三元、雙亞新能源等14家企業入駐,總投資約44.5億元,其中投資12億元的太陽電纜一期項目已竣工。短短一年時間,產業園強勢崛起實現了“從無到有”,為打造“百億電力產業集聚地”奠定扎實基礎。
新羅區是龍巖市對口支援工作的一個縮影,亮眼的成績離不開對口支援掛職干部的傾心支持。
不僅是新羅區,在龍巖市的永定、長汀、漳平等其他6個縣(市、區),對口支援工作也同樣出彩。永定區成功創建了省級旅游度假區,并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共建數字文化產業園、知識產權交易和維權中心,成為中國數字文旅產業發展論壇常態化舉辦地;漳平市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列入福建省抽水蓄能電站中長期選點規劃和國家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事非經過不知難”。2020年,中央國家機關、央企及省有關單位共選派40名干部來龍巖市掛職。一年多來,掛職干部傾注真情、服務基層,龍巖市主動對接、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對口支援聯動、工作情況報送、責任考核等工作機制,督促各級各部門扎扎實實抓好項目落地。龍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赴京拜訪,推動對口支援的國家部委及央企來龍巖考察調研,切實摸清實情,找準幫扶切入點。國臺辦主任劉結一、文旅部部長胡和平等國家部委主要領導對漳平臺創園和永定文旅融合項目等予以充分關心支持,對龍巖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充分認可。
為推動對口支援政策發展紅利加速轉化,龍巖市委、市政府及時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并結合支援單位優勢資源和受援地發展需求,研究制定《龍巖市關于推進中央國家機關、央企及省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工作方案》《龍巖市對口支援工作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精心策劃三年行動計劃重大事項清單。
經過長期努力,龍巖各受援縣均與支援單位建立了常態長效機制。新羅區與省對口支援單位建立了定期會商機制;連城縣與住建部建立了“三個一”組團幫扶、人才交流、部縣聯席等機制;永定區與文旅部建立了人才雙向交流機制,文旅部增派3名選調生到永定區任駐村第一書記。
“對口支援革命老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大舉措,有幸參與對口支援工作,為龍巖老區蘇區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龍巖市委常委、副市長牟科發說。作為從全國政協辦公廳選派到龍巖掛職的干部,他到龍巖后積極轉變工作方式,一心撲在崗位上,傾真情、搭體系、建平臺、聚群力,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助力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
脫貧攻堅“拔窮根”
念好鄉村振興“致富經”
作為老區蘇區,龍巖的貧困人口一度占福建省貧困人口總數的1/4,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3萬。2021年,龍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7%,居福建省第一;培育打造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數量居福建省第一。如今的龍巖已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出了一條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康莊大道。
鄉村“蝶變”展新顏,生態宜居兩相宜。龍巖持續推進生態宜居的文明鄉風建設,率先在福建省啟動《龍巖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條例》立法;上杭縣獲評福建省唯一“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激勵縣”稱號,上杭縣都康村入選第二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2021年,龍巖市累計完成鄉鎮污水管網建設改造248.42公里,項目完成率248.42%,累計完成投資28253萬元;龍巖市累計完成“裸房”整治35781棟,完成率397.57%。
不菲的成績背后,是奮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的不懈努力。龍巖市、縣先后成立扶貧開發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和鄉村振興局,制定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并納入2021年市對縣級鄉村振興績效考核。龍巖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五年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做到掛鉤幫扶全覆蓋。
目前,龍巖共選派六批618名駐村第一書記,全市1548名副科級以上掛鉤幫扶干部已入戶走訪監測對象14365人次,安排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18.85萬元傾斜支持監測對象,實施各類幫扶措施1392項。
面對脫貧中的返貧問題,龍巖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行“紅橙黃”監測預警機制,持續筑牢“兩不愁三保障”脫貧基礎。截至2021年,脫貧戶列入低保對象12393戶24814人,占龍巖市低保對象的40.96%;脫貧戶列入農村特困人員4598戶4607人,占龍巖市農村特困人員的53.1%。
為了提升脫貧人口抗風險能力,龍巖市“無門檻、全覆蓋”推進產業幫扶保險政策落地,并鞏固住房安全保障、基本醫療保障、義務教育保障的“三保障”成果。
創新“一縣一片區”建設,探索出一條片區化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的“龍巖模式”。按照“串點連線成片”的思路,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建設行動和特色產業發展。截至2021年12月底,龍巖市7個片區實施項目137個,累計完成投資11.52億元,占年度計劃108.29%。
近年來,龍巖市始終把產業放在首位,念好鄉村致富經?!洱垘r市“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共策劃農業產業項目136個,提出穩步發展七大特色農業產業。2021年,龍巖市七大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產值955.3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56%,比增11.81%;龍巖市特色現代農業重點項目60個,完成投資24.88億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01.41%;實施福建省現代農業建設項目116個,完成投資50.07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6.44%。
創新驅動產業新引擎
經濟發展“高質量”
鄉村振興闊步前行,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近日,福建省公布的2021年省對市營商環境綜合考評結果顯示,龍巖市位居福建省第3位,營商環境18個一級指標中,龍巖7個指標被列為福建省標桿。
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2021年,龍巖市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新羅區辦稅服務廳標準化建設成為全國首個稅務系統標準化試點,長汀縣被國家衛健委列為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龍巖在福建省率先開展“拿地及開工”審批創新試點、在福建省率先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集中授信業務。據統計,2021年龍巖共有22項創新舉措走在全國前列,43項創新舉措得到省肯定或推廣。
近年來,龍巖市深入開展“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加快培育壯大“5+N”產業,形成有色金屬、建筑業、文旅康養三個千億級產業,2021年產值分別增長11.6%、12.7%、16.8%;新材料新能源產值增長33.1%;煙草、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提升,產值分別增長11.9%、11.8%、19.3%;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突破千億元。
“中共龍巖市第六次代表大會提出,要聚焦‘建設閩西南生態型現代化城市,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發展定位,圍繞一個走前頭、五個作示范、建設五個龍巖、強化黨建這一根本保證的‘1551’總體思路,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中走前頭、作示范。”龍巖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陳明生說,龍巖把產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引擎,深入實施產業強市戰略,聚力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探索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2021年,龍巖市精準謀劃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招商,龍巖市與粵港澳大灣區、閩西南等地區開展招商50余次、對接重點企業150多家,新簽約招商項目293個,總投資510億元。
“龍巖市通過深化體制機制、金融、國企、放管服等改革,出臺真正有針對性的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改革活力,擴大內需,帶動了紅色金融、綠色金融、小微金融發展。”龍巖市委改革辦(政研室)常務副主任江敬榮說。
在大抓項目的同時,龍巖持續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撬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抓手,不斷增強改革的源動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福建省營商環境考評位居山區市首位。2021年,龍巖市新登記市場主體64.4萬戶,增長356.7%。目前,龍巖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350家,跨境電商企業數增長110%。
“龍巖地處山區林區,發展中有不少難關需要攻克,但龍巖擁有厚實的工業基礎,通過做大做強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推進數字、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業態快速成長,產業集群效應日漸凸顯。下一步,我們還要加強與廣州市對口合作對接,爭取產業、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龍巖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市蘇區振興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嚴炳坤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龍巖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始終把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近年來,龍巖市公共財政支出八成以上投向民生領域,城鎮累計新增就業超10萬人;成功創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基礎教育質量居福建省前列;平安建設綜合指數連續五年保持福建省前三;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實現“五連冠”。
產業強則城市強。今天的龍巖已經發展成為一座生態環境“高顏值”、經濟發展“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并駕齊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龍巖將趁勢而上,扎實推進生態立市、產業強市、創新興市、依法治市、幸福龍巖建設五大關鍵工作,推動新一輪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龍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陳廈生說。
?。ㄔ目l于2022年4月17日《中國改革報》4版 中國改革報 翟風彩 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