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巖新羅區的東宮下原來有個見龍塔。塔附近有兩個村莊上村的叫東宮下,下村的叫溪西,這塔是建立在這兩村邊的一條河的中間。在此居住有幾百號人家。這條河不知什么緣故,一年四季都是沒什么水流,經常干涸,就是有水流量少得可憐。引不上水來澆灌這里的農田禾苗,這地方的 旱情總是十年九沒收成。這里建造的橋也特別,只能建一半,要續建設過去,這橋必塌無疑。也就只好一半是木頭結構,另一半就用鐵索鏈組成的浮橋。進出村莊過橋的百姓只能小心翼翼搖搖晃晃的通過這個橋。由于種種原因,幾乎每年都會有人掉到河里淹死或摔死掉。
有一年一位高僧特意跑到龍巖洞請來龍王爺,出巡來到東宮下,龍王聽說這兩村向善,樸實勤勞,心里甚為欣慰。為根治久旱,龍王下令龍神從龍巖名山的山腰打幾個洞眼,多開兩條河,即小溪河和蘇溪河使三條河河匯成了一條河都從從這兒穿流而過,這樣水流量就大了許多,于是后來龍王爺就把這條河統稱叫龍津河。怕水不夠,龍王在此多開了一個龍眼來助冒水,從此以后,這個地方龍眼冒的水長年冒水不斷。在山洪暴發時龍眼里水不會上漲,當久旱無雨,龍眼里的水也不減少,年年如此。久而久之這龍眼泉也變成了一個深潭了。解決了這兩個村長年旱情問題。這龍恩浩蕩不僅東宮下百姓受益也使下游的百姓減少了困倦。百姓為感恩龍巖洞的龍王,把這里的橋,改名叫見龍橋了。這個潭順理成章的叫龍王潭了。每年古歷正月,人們扎起龍燈,玩起游龍戲珠的燈彩,一慶這高僧有功,二謝龍巖洞龍王恩情,三祈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不知過了多少年,龍王潭來了一條烏蛇精,躲在洞里修煉,出沒無常,枉殺生靈,采精血己煉成龍體,人們稱之為黑龍。黑龍自認為法術高超,更加放肆,涂炭生靈,殃及四方。且口出狂言:要把龍巖變成東海,把東宮下和西溪兩村變成個小島。一日,黑龍變成一個黑衣秀士,來到龍巖洞的一個廟里糾纏龍王不讓他在管東宮下的事。由黑龍來管。龍巖洞的龍王說:“這兩村雖小,但主宰一方生靈,關系一方人間福禍,你功力雖高,卻法行淺薄,難以服眾。我豈能隨便交給你治理!”黑龍怒道:“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如果不答應,我要將你填塞東海!”說罷大打出手,剎時烏云翻騰,狂風大作,只見黑龍騰空而起原形畢露,口如血盆,眼如銅鈴,爪如鐵錨,兇神惡煞向龍巖洞的龍王爺撲去,龍王爺大怒,手執金鞭向天空一指,一道金光如電閃雷鳴,傾刻風平浪靜,再揮鞭一甩,一道銀光直射黑龍,慌得黑龍急忙躲開。接著,搖頭擺尾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黑龍法術與龍王爺不相上下,一連戰了三天,未見分曉,龍王爺口吐霞光念念有詞,只見一束火從口中噴出,傾刻云消霧散,滿天霞光燦爛。卻驚動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得知千年蛇精在龍巖的東宮下涂炭生靈,妄圖要把龍巖變成東海,怒形于色,立即命托塔天王李靖將黑龍降伏。李靖來到東宮下,只見黑龍與龍巖洞的龍王爺正戰得天昏地暗,難分難解。他將手里的鎮妖塔祭起,黑龍正在酣戰。猛然抬頭見一巨塔襲來,叫聲不好,已被鎮反天塔吸住,動彈不得。李靖將黑龍收在塔內,順手往河中一拋,傾刻間吊馬下聳起一具石塔,塔下鎮壓的便是黑龍。從此東宮下的兩個村莊太平了,百姓安居樂業,后人稱這石塔為見龍塔。從此以后龍津河就有了兩個以龍命名的塔一個龍門塔,一個見龍塔。后來這座見龍塔歷經了幾個朝代滄桑巨變,幾經雨水的侵襲,再加上幾個朝代都沒人出來管和修復,終于這個塔厲經風雨水打慢慢的塌了就只剩下塔的底臺盤了。慢慢的這塔的名稱和來厲人們也就漸漸的淡忘了。
就在十幾年前我們龍巖再重建見龍橋時,有點邪氣的說;在建好一半時這橋會自然塌掉建不起來,后來人們在這見龍塔的遺址底臺盤上重新修復一座寺廟,奇怪的是這座廟修復后,重建見龍橋,既然奇跡般的順利建成了。后來這個塔廟就被改為現在的東塔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