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田旱改水項目是長汀縣第一個在水土保持核心區實現的生態土地整治項目。
15日,長汀縣大同鎮新峰村村民陳榮長像往常一樣來到七里村同祥集中安置區,查看小區的建設進展。“小區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現在就剩下水電、排污、道路這些配套工程了。”看著日漸完工的嶄新小區,陳榮長樂了。
原來,陳榮長所在的新峰村全村207戶村民受益于地質災害搬遷治理政策,將從原來偏遠而常受山體滑坡威脅的老村莊集中安置到同祥集中安置區,這是長汀縣國土局自脫貧攻堅戰役開展以來,立足部門職責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實施的措施之一。
政策支持,生產住房有保障
新峰村位于長汀縣城以西20公里,毗鄰江西省,村民們的房屋多沿山而建,這里也是山體滑坡頻發的區域。
“一到雨季,存在安全隱患又影響村民們的生活。”新峰村村主任陳海林告訴記者,村里有7戶是縣里掛牌的地災威脅戶,每逢汛期,村干部們就要到村民家中疏散轉移人員。
為了徹底解決問題,長汀縣在城西5公里的七里村建起了集中安置區,將207戶村民整體搬遷。
“通過舊村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地災搬遷治理等項目改善農村生產和居住條件,促進貧困戶脫貧。”長汀縣國土資源局局長馬華如介紹說,國土局充分利用政策,將相關項目優先安排貧困鄉、村,促進脫貧攻堅。
舊村復墾項目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古城鎮元口村舊村復墾項目,涉及5個村7戶貧困戶共25人。戶均獲得近5萬元的復墾補償金后,目前7戶已搬遷至麻陂和師福兩個集中安置區。
長汀縣國土局還出臺了增減掛鉤資金管理辦法,推進貧困鄉村舊村復墾項目實施,對貧困戶拆遷補償標準增加了一倍,“平均每畝補償7萬—12萬元,用于解決貧困戶們的易地搬遷或生產資金需求”。
2016年以來,長汀在29個貧困村實施舊村復墾項目259.98畝,預計可交易資金7799.4萬元。長汀實施“土地整治+精準扶貧”工程,在大同鎮建明村、宣成鄉寨背村、下畬村等3個貧困村實施山壟田整治項目,規模1189畝投資593.63萬元;在全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包,其中貧困村實施土地整治項目17個規模8941畝投資3093.69萬元。
此外,為促進長汀縣產業發展,國土部門穩定保障產業發展用地,爭取國土部、工信部支持,發展稀土產業扶貧,促成中科電閃爍晶體等新興稀土企業落戶;保障貧困戶就業重要基地的晉江工業園區內企業的生產用地。
對口掛鉤,要脫貧更要致富
今年春節,大同鎮建明村殘疾貧困戶林端榮喜上眉梢——女兒林春華大學畢業在漳州找到工作,月薪三四千元;兒子林志福的結核病治好了,在廣東打拼月收入近萬元;自己雖然偏癱,仗著養蜂好手藝,指導妻子養蜂116箱,收入5萬多元。
建明村與江西交界,交通不便,為長汀縣革命基點村、貧困村,全村貧困戶16戶56人,占全村總戶數近十分之一。
扶貧攻堅啟動后,長汀縣政府辦和國土資源局幫扶建明村,聚焦“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增收”,制訂時間表、路線圖,一戶一策,掛圖作戰。
“我們將建明村列為市山壟田土地整治試點,投資164萬元,規模324畝,目前全部整治完畢。”據馬華如介紹,整治將小壟田整合成大壟田,不僅有利于機械化耕作,也有利于發展大規模農業。整治驗收后,村委會與124戶農戶簽訂合同,集中流轉,租金每畝一年200公斤稻谷。
建明村以產毛竹為主,為解決毛竹下鄉問題,國土部門整修竹山便道20公里,對8000畝竹山科學養護。同時,運用舊村復墾、地質災害搬遷治理政策,全村實現164戶674人的整村搬遷到同祥集中安置區。目前,全村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達17.47萬元。
“我們的目標不僅要讓貧困戶脫貧,更要讓全村人富起來,生活好起來。”馬華如說,去年,他們引進廈門牧青山居現代農業發展公司,計劃將建明村建成集名貴花卉、水果、珍稀苗木及休閑運功于一體的城郊田園風村小村,今年公司將首期投資2000萬元用于智能溫控大棚和旅游設施建設。(記者 戴敏 通訊員 陳天長 涂志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