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辦公廳下發專門函件,同意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龍巖市的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永定區被納入其保護范圍。
“這是福建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喜事,標志著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龍巖市客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張勝本告訴記者,這次文化部批準設立的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保護范圍為 “古汀州八縣”,即包括現今龍巖市的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永定區和三明市的寧化、清流、明溪三縣。保護區面積1.94萬平方公里,人口292.1萬人。
張勝本認為,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文化生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對于促進文化、自然、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護傳承客家文化,留住文脈和鄉愁,建設億萬海內外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意義。
據了解,為應對現代化、城鎮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下稱“非遺”)保護傳承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切實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不斷優化“非遺”的生態環境,從2009年起,福建省及龍巖市以建設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重要抓手,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起草編制了《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并于2010年6月上報國家文化部。幾年來,龍巖市圍繞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目標,制定了工作計劃,設立了專門工作機構,每年撥出專門工作經費,堅持做到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有所側重,緊緊抓住“非遺”保護重點,著重突出瀕危、極易消失的“非遺”項目的保護,全方位推進重要“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市現有國家級“非遺”8項,省級26項;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40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0處110個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村、鎮)12個、省級1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7個,充分體現了閩西客家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