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擬沖刺A股,還被冠以互聯網概念,但本欄始終覺得,富士康的互聯網標簽有些牽強,實際的“含金量”可能并不高,從本質上講還是應該歸于工業制造類企業。
擬沖擊A股的富士康全名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募投項目也確實有相關概念。但是就目前來看,富士康的主營業務盈利來源主要依靠的還是通信網絡設備,其中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械構件更是公司最大的毛利貢獻“功臣”。根據富士康招股書,在2017年,公司的通信網絡設備業務毛利約為292.8億元,占比82.8%。然而,作為富士康最大的主營業務毛利來源,該項業務的毛利率僅為13.65%,而且相較于2016年的15.88%出現明顯的下滑。
此外,云服務設備是富士康的第二大主營業務盈利來源,在2017年貢獻的主營業務毛利占比15.84%,然而,該項業務的毛利率更低,報告期內只有4.65%。相比之下,富士康的第三大主營業務毛利來源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項目的毛利率水平較高,在2017年達49.23%,但貢獻的毛利占比很小,僅為1.35%。
綜合來看,富士康2015-2017年的毛利率分別約為10.36%、10.55%和10.02%,從毛利率水平來看,富士康與互聯網行業公司有著較大的差距。
當然,互聯網行業不能只看當前的利潤,主要還是看未來的發展,但是如果只是設備制造商,也很難看到未來的發展空間。投資者可以期待未來富士康將有更多更好的高科技項目上馬,但不應忘記兩點,一是富士康的強項是工業制造,二是富士康的負債率已經超過80%。
所以本欄認為,投資者看待富士康應本著保守的原則,雖然富士康有著很強的盈利能力,但富士康并非沒有經營風險。例如蘋果手機這樣的大客戶不一定永遠和富士康合作,并不排除大客戶選擇印度、馬來西亞等其他國家加工制造的可能,畢竟現在中國的人力成本并不便宜。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如果富士康能夠順利在A股上市,目前尚看不到會破發的風險,可以積極參與申購,但投資者切忌盲目追高,富士康更像是一只工業藍籌股,可以用工業藍籌股的市盈率來衡量其合理估值,但是如果用互聯網行業估值進行考量的話,難免會出現高估的嫌疑。(周科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