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互聯網,以眾籌為思想基礎成立的互聯網互助保障平臺,受到資本的追捧,但是這一模式目前還有很多疑問無法解答
《投資者報》記者 潘亦純
盡管外界一直在說資本寒冬、融資不易,但是互聯網互助保障平臺卻能獲大量資本的青睞。
2016年年初至今,至少有水滴互助、人人互助、保保集、17互助、同心互助、斑馬社6家互聯網互助保障平臺對外宣布獲得了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的融資,融資總金額達上億元。
最新的一則融資,來自今年5月份上線的水滴互助,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5000萬元的天使投資,投資機構中最大牌的要屬騰訊。
相互保障本身并非新鮮事物,但由于政策空缺等原因,近年來發展緩慢。不過隨著水滴互助等互聯網化的公司出現,讓網絡互助保障平臺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為什么諸如紅杉資本、騰訊等巨頭資本會青睞這個新型模式?上述公司目前在國內運轉情況如何?對于社會上擔憂平臺是否能夠解決所有賠付而不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又有何看法?
為此《投資者報》記者,向水滴互助、17互助、保保集等公司發出采訪提綱,并得到部分答復。
互助保險遇上互聯網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互助保險發生了新的變化,其經營模式也變的互聯網化。
以水滴互助為例,每位會員只需繳納9元基礎入會費即可獲得30萬元的保額,這一保障能夠持續生效的前提是,會員群體的賬戶資金足以覆蓋賠付額,否則隨后采取碎片化的追繳模式,也就是說,會員繳款額度是不確定的,上不封頂。只要用戶賬戶余額剩余1元以上,才可列入被保障范圍。
目前大多數互聯網互助平臺均采取上述的先交會費,然后追繳分攤的模式來對用戶加入進行門檻管理。
以抗癌公社為代表的互聯網互保平臺則標榜“0門檻入會”模式,入會會員無需繳納任何費用,而是直接在事故發生后追繳,也可獲得保障資格。
各互聯網互保平臺在資金托管方面也有所不同,17互助、同心互助等主要將會員繳納的費用托管給商業銀行,由銀行定期出具監管報告并公示賬戶情況。而如水滴互助等則與公募基金合作,將資金托管給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由雙方共同管理。
在理賠方面,大多數互助平臺為了吸引用戶,將追繳金額的上限設置在3元,會員數量越多,則各個會員分攤的金額就越少。一些平臺如同心互助還引入了年齡系數,這使得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分攤的互助金額有所區別,一般來說,年齡小的分攤金額較少。
據了解,目前已有e互助、保保集、抗癌公社等多家互聯網互保平臺發生了賠付,賠付總金額從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據e互助方面介紹,截止今年8月18日,e互助完成互助事件137例,互助總額26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