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Uber近期將中國業務以1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滴滴出行,同時獲得了后者的約20%股份。這被認為是Uber走向IPO(首次公開招股)的重要一步。
情況確實如此。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此前表示,Uber一年在中國損失10億美元。在擺脫這樣的虧損之后,Uber上市的可能性大增。
影響Uber上市的另一大因素可能在于,該公司的營收增長即將放緩。
由于Uber股東希望公司能獲得盡可能高的估值,因此對Uber來說最佳選擇是在增長速度放慢之前上市。如果Uber選擇了正確的時機,那么公開市場的投資者可能會相信,Uber是不錯的投資選擇,市值甚至會高于近期融資中的680億美元。
CB Insights CEO阿南德·桑瓦爾(Anand Sanwal)表示:“從IPO的角度來看,Uber的挑戰在于需要尋求超過650億美元的估值,因此很難再被認為是一個高增長的故事。”
這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大數定律,也是因為Uber的增長速度已經放慢,或是即將放慢。
首先,Uber分享出行服務的主要市場是在美國。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今年5月的數據,到2018年,使用分享出行服務的美國用戶數增長率將下降至7.2%,低于2017年的13.3%。
現有用戶可能會更頻繁地使用分享出行服務,但僅僅這一點還不足以讓Uber當前的估值合理化。
Uber指出,根據皮尤近期的一項調研,只有15%美國人使用Uber或Lyft的服務。這表明該公司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不過同一項研究也表明,Uber的核心用戶只是美國的一小部分人群:年輕、城市中的富裕人群,他們可以使用公交、出租車,以及類似Zipcar的汽車分享服務。
Uber此前營收和利潤的爆發式增長只是由于摘到了最低處的果實。如果希望繼續以當前速度增長,Uber將需要開拓郊區和二線城市市場。這些地區的居民更分散,其他的交通出行選擇也較少。這意味著,Uber無法通過這些人群獲得足夠多的收入,而單均價格可能也不如人口眾多的大城市。
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阿倫·桑達拉拉簡(Arun Sundararajan)專注于分享出行行業。他估計,約一半美國人居住的地區人口密度不足以支撐分享出行服務。
與此同時,Uber還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這將導致Uber在美國的利潤率下降。桑達拉拉簡表示:“從長期來看,分享出行是一項廉價服務,因此未來多家公司都可以獲得發展空間。”
一般認為,分享出行是個贏家通吃的市場。但Uber在許多地區遭遇了本土競爭對手,其模式在美國國外被多次復制,這表明,進入這一市場的障礙并不在于技術,而更多地在于資本。
Uber的另一大增長領域在于美國國外市場。Uber已覆蓋了72個國家的400多座城市。Uber將關閉中國業務,不過消息人士表示,Uber正在重新分配資源,此前從事中國項目的150名工程師將被分配至其他市場,包括拉美和東南亞。
消息人士表示,中國市場目前占Uber打車訂單量的近40%,但帶來的營收只占15%。這表明了Uber在海外市場面臨的大問題:發達國家以外的市場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Facebook此前也面臨過類似問題。
今年前6個月,Uber宣布完成了10億次出行訂單。這意味著,自2009年3月成立以來,Uber的訂單總數已達到了20億。這一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國外,但根據Uber自身的統計,這帶來了營收和利潤不多。
Uber也在討論提供快遞服務。不過在這一領域,Uber的優勢不大,并面臨著規模較大的競爭對手,例如亞馬遜的壓力。
此外,Uber也在關注技術的發展。該公司提出,未來以無人駕駛汽車替換人工司機。不過,或許需要幾十年時間這一目標才能實現。
卡蘭尼克表示,Uber計劃“盡可能晚地”去IPO,但拒絕透露可能的時機。消息人士表示,Uber目前持有130億美元的現金以及可用信貸。這意味著,Uber目前并不需要通過公開市場融資。
不過,投資者,包括一些董事會成員,推動了Uber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的交易。這些投資者知道,在Uber營收增長陷入停滯之前,必須推動Uber的上市。
同樣重要的一點在于,IPO只是旅程的開始,而不是結束。Facebook于2012年上市,當時市值達到創紀錄的1040億美元。Facebook在上市之初表現不佳,上市3個月之后市值跌到了最初的一半。而目前,Facebook的市值超過了3500億美元。Uber投資者也會歡迎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