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出現的網絡借貸“跑路”、線下理財平臺接連倒臺,以及各類互聯網金融空殼公司違約事件,讓互聯網金融遭遇了行業安全質疑。
雖然在監管機構強力清理整頓的威力下,P2P企業的“裸奔”時代似乎已經開始遠去,如宜人貸這樣的企業開始逆勢增長,受到資本與市場的雙重青睞,但金融生態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市場如何跳出“風險魔咒”?消費者對“系統性風險”是否仍存在著過度擔憂?這些問題似乎依然無解。
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前對此表示:“作為一項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確實有許多需要探索的領域和內容?;ヂ摼W金融不是一地雞毛,只是其中有害群之馬需要清理。”而在《壹觀察》看來,互聯網金融經過一年的混沌期,如今已經開始轉入正軌,“害群之馬”需要處理,但作為行業中能“生存下來”的企業更應該通過提高平臺信息安全能力,最大限度的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以獲得長足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之痛
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系列的“跑路”事件將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創新業態推到風口浪尖。業內人士分析,絕大多數“跑路”平臺都是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行詐騙之實,這些平臺不能算作金融創新業態。
但互聯網金融企業整體水平層次不齊,也是目前這個行業被詬病最多的問題,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用戶數據以及隱私的泄露。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其創新性本來在于填補傳統金融的空白,服務更廣的群體,同時將風險透明化。然而從行業發展的速度來看,如今大部分平臺并未能做到信息對稱透明,安全高效,同時投資方不如借款方分散,增加了平臺風險。
有專家指出,這是由于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實際上是C2B模式,投資者為個人,個體標本過于龐大,然而資金的投資出口比較集中。即便是像Fintech這樣受到國內外資本熱捧的企業,也還未將數據優勢完全發揮出來,有效的從IT角度減少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
但在國內,一些優質的企業在創立之初就已經開始在信息安全上“下重金”打造相關系統,來保障系統的安全、用戶的數據安全、隱私安全等。比如早在赴美上市之前,宜人貸便在國際權威第三方審計的配合和監督下完成了一輪全面而嚴格的風險評估,整體信息安全水平已經符合美國監管部門和資本市場的要求。
目前,美國法律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要求極其嚴苛。比如美國P2P行業的代表Lending Club曾經在2008年4月,全面無限期停止公司所有新貸款業務,就是為了向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申請新的6億美金“Member Payment Dependent Notes”眾人支付票據,同時申請改變貸款利率的計算公式。歷經6個月,直到同年10月SEC批準,該公司才全面恢復營業。在美國這種“有法必依”的規則下,信息安全標準不再是擺設。
同時,信息安全不能僅靠一家或者幾家企業之力,建立相應的應急中心,并隨時與主流平臺進行查漏補充,也是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補齊的一課。
在今年年初,由于Weblogic反序列化,某平臺的支付環節出現危機,導致海量用戶可被任意登錄、敏感信息泄露,涉及用戶數量上億。而在漏洞爆發了數月后,該平臺依然被白帽子查出,被黑客利用進入核心數據庫。
導致問題的核心在于企業的“孤島”意識。宜人貸在這方面的做法是,設立積分制的“漏洞獎勵計劃”,凡是通過“宜人貸安全應急響應中心”平臺提交安全漏洞和威脅情報的白帽子均可以在YISRC的積分商城兌換筆記本電腦、專業相機、手機等豐厚的禮品或現金回報。
宜人貸相關負責人表示,宜人貸一直積極地在國內的主流漏洞報告平臺WooYun、漏洞盒子、補天等平臺上與白帽子保持溝通,并對及時發現宜人貸平臺漏洞的白帽子給予相應的獎勵。并且通過建立的YISRC(安全應急響應中心),宜人貸能夠更加集中地匯總白帽子的建議和反饋,以更加直接的溝通方式,幫助宜人貸在第一時間感知最新的安全威脅、修復漏洞。不僅如此,YISRC也致力于通過安全信息共享,為用戶和行業營造一個更安全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
《壹觀察》認為,作為新興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肯定更加復雜和多樣,在原有的金融風險基礎上,還增加了更多的IT風險可能。建立自己的SRC(Security Response Center),加強與外部安全力量的合作,開展漏洞獎勵計劃、安全眾測,以更加開放的方式開展安全工作,應該成為國內頂尖互聯網企業的標配。
收益率“重回正軌”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一直處在“高燒不退”環境,一路走高的收益率也吸引著不少消費者。但隨著一些不良P2P企業的倒閉,市場正在出現分水嶺。
根據網貸之家、開鑫互聯網金融戰略研究院統計,截止3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的P2P平臺數量為2461家,較2月減少了58家。同期,江蘇地區正常運營平臺數為124家,較2月減少了3家。
在此大背景下,“一貫”高收益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進入了調整期,甚至有下降“降溫”趨勢。
根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開始,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開始下降,1月份為12.18%,環比上月下降了0.27個百分點,而與2015年1月同期相比則下降了超3個百分點(2015年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15.81%),且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據了解,此前,陸金所、宜信、開鑫貸等平臺也先后宣布下調預期年化收益率。調整后,宜人貸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為9.3%左右,陸金所P2P類投資則只有36個月周期的理財產品。
事實上,“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是金融市場的一般規律,優質債權尋找的是低成本資金,而隨著目前市場優質債權越來越少,利率空間也在逐步下降。預計2016年,互聯網金融行業一年期產品收益的市場合理利率水平大約在7%至15%。對于投資者而言,互聯網金融降低產品收益固然使個人投資收入減少。但相比傳統金融行業理財產品,仍然頗具優勢。
在《壹觀察》來看,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逐漸從“行業野蠻成長”走向了正規,但消費者以及投資者依然要梳理“盈虧自負”的投資理財意識,不應該過分追求畸高的投資收益率,而是需要理性判斷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而隨著監管政策真正落地、行業門檻提高,以及征信體系下平臺風控的完善,P2P行業依然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創新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