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6%的受訪者會頻繁接觸網絡用語,66.9%的受訪者平時會使用。57.5%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語言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62.1%的受訪者建議將有意義和創意的詞匯收進詞典。(7月19日《中國青年報》)
有意義的網絡詞匯是否應收入詞典,這個議題其實已被討論多次,但社會各界一直未達成共識。即便在業界,專家之間也是眾說紛紜。比如,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江藍生曾表示,規范性的字典和詞典收哪些單字要根據國家對文字的規范來決定,不能隨意增加未經國家發布的字體。而上海辭書出版社語詞編輯室編輯徐俊超則認為,新增詞、義對將來的研究會產生很大影響,若不收藏,則在若干年后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網絡作為新生事物,出現網絡新詞匯亦在情理之中。不過,詞典作為一種嚴肅的工具書,保持其科學性和嚴謹性是一項基本原則。因此,一個網絡詞匯是否應當收錄進詞典之中,應遵循最基本準入原則,而不能洞門大開、無所限制。那么,該如何界定一個網絡詞匯是否“有意義和創意”?很顯然,不能僅憑網絡民意決斷,而應該有科學的論證,并遵循嚴格的程序。
不可否認,一些網絡詞匯確實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其新穎性、有趣性和新鮮感也加快了其流行速度。不過,速生的東西也往往是速朽的,再加上網絡的獵奇特性,很多“創意十足”的網絡新詞往往沒有多少文化內涵,自然也就沒有綿綿不絕的生命力。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一些新的詞匯必然會不斷地出現,并成為一個時代的特征與注腳。收集和歸納這些有意義的新詞,也能讓漢語得到豐富與發展。不過,作為嚴肅的文化傳承與弘揚,在收錄詞語時保持嚴謹的態度,在情理之中。
從已有的實踐來看,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已收錄了“給力”“雷人”等網絡詞匯,但這些詞匯并不只具有網絡的專屬性,而具有全民通用以及一定的時間積累,即便經歷了很長時間,也能得到普遍性的使用。相反,一些在某個時段看起來很熱的詞匯,既不符合用語習慣,又容易造成歧義,部分詞語還存在謾罵、歧視等不文明含義,若將其收入詞典顯然不合適,也會使詞典失去權威性與莊重性。
對網絡詞匯是否進入詞典,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阮桂君認為,判斷一個新詞匯有沒有資格入選詞典,第一要看是否全民通用,第二要看是否經歷了歷史和時間的積淀。如果要給網絡詞匯進入詞典立一個規矩,那么,民意訴求只是一個方面,如何滿足“歷史與時間積淀”的條件,需要專業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而不僅對網絡民意的隨意迎合。
62.1%受訪者建議將有意義的網絡詞匯收進詞典,表明新生事物有著極其強大的社會基礎,也為網絡詞匯的正確使用創造了條件。不過,民意支持只是一個方面,同時這也為把關門檻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一些符合規范的網絡詞匯可以進詞典,但如何把好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