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君君
今年6月,華師新聞學院2015級的一位叫高晨的學生聯合百名大學生致信馬化騰,稱QQ、微信表情包里只有咖啡、啤酒、玫瑰、愛心這些表情符號,但卻沒有給中華民族最優秀的茶文化留一席之地,由此呼吁將“中國茶”添加進QQ、微信表情包。這封聯名信除了引發媒體們的關注之外,一個更為直接的結果是,馬化騰親自對此事進行了回應,并在QQ上第一時間將“茶”作為表情包。
之所以在這里提起這件事,最主要的原因是,當網絡開始更多的承擔起人們社交的功能,那么社交網絡對于現實生活的每一個鏡像投射都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在其中,人們聊天工具中所使用的表情,自然會讓這些公司和用戶之間產生同樣的默契:或許面對這座金礦,不應該再像擠牙膏那樣一點一點的擠出來,而是應該直接開來鏟車,把這座金礦最大限度的開發。
離開表情,我們該如何好好的聊天
當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在《紐約時報》的演講稿中無意間打出“:)”這個符號時,他一定不會想到,在150多年后的今天,表情能夠衍生、發展成現在這樣的規模。
一個“不太新”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僅QQ表情的全年發送量達到5338億次,平均每天的表情發送量大概在15億次左右,而在QQ的8億用戶中,超過90%的用戶在聊天中會使用表情。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一年多以前、只是一個平臺——QQ——的數據,如果放到現在,估計微信和QQ加起來一天發送的表情數量在30億次左右。
而根據此前騰訊公司SNG即通增值產品部掌門人劉憲凱在2013年披露的數據,原創QQ表情活躍用戶累計1億,發送量超50億次;原創表情商城日活躍用戶在500萬以上,創造每天10萬以上的下載數量。
“每一個表情都是能夠傳遞文化元素”,這是馬化騰對大學生們的回應,同時也 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表情中原本就承載的巨大信息量。在美國,有一位網絡達人甚至用表情符號翻譯了碧昂斯的《DrunkinLove》,而表情符號版的《白鯨記》,最近還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在國內,雖然對于表情的熱愛還沒有能夠體現的如此厚重,但一見面就斗表情顯然也是一種新的文化元素。簡單盤點一下我們現在見到的表情形式,最早的符號、233的貓撲表情、QQ經典小黃臉、吊炸天的暴漫、臣妾做不到的影視劇改編……在網絡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有人曾經用表情對話兩百多個回合,其中一個文字都沒有……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如同是我們生活中的水和空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想象,離開表情,我們應該如何好好的聊天?
不夸張的說,用目前社交網絡中的表情做一個《表情辭典》,它的厚度絕對可以跟《新華字典》有一拼……表情作為一個新的文化元素,它的含金量自然不用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