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的“五對輪”
與“礪劍人”精測嚴試遙相呼應,又與指戰員鏖戰疆場一脈相承的,是此后軍工人對59式坦克殫精竭慮的不斷改進。
59-1式坦克在炮盾上方安裝激光測距儀,車體增裝紅外大燈,車頂加裝“偽裝天線”;59-2型坦克更是融合了諸多現代先進技術……
隨著一再改進,59式坦克炮塔的形狀從“圓滾滾”漸漸變得“見棱見角”;坦克炮的口徑從100毫米到105毫米再到125毫米;車身加裝了煙幕彈發射器、復合裝甲板等等。
其型號也從59-1變成了59-2再到59-1A、59-2A等等。每一次改進,都使該型坦克機動性、防護性、火力與通信能力不斷增強,都使它向實戰需求貼近與靠攏。
很多細心的裝甲部隊官兵都知道那張“59式坦克家族譜”,它的結構紛繁復雜,且不說去理清每種型號的來龍去脈,即使要說明白其衍生型號的種類,也必須下一番功夫。
其中,每一根線條都對應著一次改進,每一次升級都凝結著研發人員的心血。每一次改進,都彰顯著該型坦克似乎永無窮盡的潛力。
也正是基于這種“我們一直在路上”的改進,59式坦克才得以在60年的風風雨雨中,一直縱橫疆場、捍衛和平。
同樣的改進也體現在不同型號的試驗車和外貿車輛上。有時候改動之大,讓人甚至已經看不出坦克本體,只能通過底盤上“初心”不改的5對負重輪來辨認。
不斷改進升級,不斷賦能強能。在我國一代代軍工人的努力下,59式坦克的性能及戰術技術指標一直在追趕同時代的先進主戰坦克。世界上二代坦克出現時,它能抗衡二代坦克。三代坦克問世時,在某些作戰環境下,它仍能向三代坦克“亮劍”。
即使現在,59式坦克的改進升級還在繼續。“魔改”不已的背后,是59式坦克的存量龐大、改裝效費比高,更是因其適應性強、潛力很大。
在2017年我國軍工集團主辦的“裝甲與反裝甲日”上,以59式坦克為基礎改進的步兵戰車公開亮相;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以59式坦克為基礎改進的坦克支援車也進入人們視野。
這些車型的問世,不禁讓人再生感慨,看來沒有什么能阻止59式坦克改進升級的步伐!這一現象的出現,也讓人不由得猜測,59式坦克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它的歷史似乎還將繼續譜寫。
履痕前伸的方向,是更廣闊的戰場
有人說退役軍人的偉大之處,在于難舍軍營仍聞令而行。其實,對退役裝備來說也是如此。
隨著陸軍裝備的更新換代,大量59式坦克面臨著退役。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會與其他退役裝備一樣悄然離去,轉身奔赴新的“戰場”。
北京昌平南口鎮,與八達嶺長城、十三陵等著名景點相距不遠,坐落著亞洲唯一的一座坦克博物館。在該博物館館藏展品中,就有曾經叱咤風云的59式坦克。
在一些訓練場上,如果我們仔細尋找,也能找到59式坦克的身影。它們以一種坦克教練車的形式出現,仍在為強軍目標的實現奉獻著能量。
為使學兵在體驗上與駕駛新型坦克一致,這些59式坦克被“改頭換面”,鋼板焊接成模型炮塔、加寬頁子板、加長車體……一番“打扮”過后,它們就有了與新型坦克相同的尺寸外形。
同時,它們被換裝上新型坦克的駕駛椅、潛望鏡、儀表板以及其他操縱件,用以給駕駛員提供與新型坦克一致的操作環境與感受。
科研人員還對原車車體、炮塔等部位進行切割,降低車體總重量,以達到與新型坦克相似的動力和機動性。
英雄不老,最本質的含義或許是其精神不老。
履痕前伸的方向,是更廣闊的戰場。這也許可以作為59式坦克老當益壯的寫照。
在一些院校,59式坦克仍在被用來幫助學員了解坦克基本構造;在一些軍史場館,59式坦克訴說著崢嶸歲月與鐵血榮光……甚至在新型彈藥試驗中,也有59式坦克的身影。它們作為靶車,以最炫目、最熱烈的方式,釋放出服務強軍的最后力量。
“作為我軍裝甲兵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象征,59式坦克一度撐起了我國裝甲部隊的半壁江山。”有專家曾這樣評價說。
其實,專家的介紹還有下一句,“它的成長與發展,為我國的裝甲裝備建設夯實了牢靠根基”。
事實也的確如此。59式坦克的另一長遠影響是促進了坦克制造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
幾十年的探索實踐,我國的科研人員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逐漸擺脫單純仿制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我國坦克從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
從99A到外貿型VT-4、VT-5坦克甚至到今后更多的最新型坦克,國產坦克的履帶印跡注定會更遠、更新。這種印跡的前伸,既是59式坦克所凝聚的精神的前伸,也是我國坦克研發科技工作者初心的前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