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驕傲,我曾是一個兵
寫在前面的話
“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又是秋風蕭瑟時,軍營再響離別歌。目前,第二批士兵選退工作已經展開,又一批老兵即將脫下軍裝回到地方,開啟新的生活。老兵,一個寫滿了光榮的稱呼,你們曾是祖國的衛士,曾是部隊的脊梁,更是人民的驕傲,你們無愧于這身迷彩綠,我們向你們致敬。
三十年,矢志追求永遠當一個好兵
■劉 謙 吳 奔
張立志,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某潛艇航電技師,爬了30年潛艇升降口,就干了航電這一個行當。問他堅持的原因,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值。”
張立志是大山溝里出來的娃,最開心的事就是看著村里每年敲鑼打鼓送走入伍的人,做夢都想扛著鋼槍去站崗。到了參軍的年齡,他如愿以償,穿上了海軍藍,走進了潛艇,成為了航電兵。
航電兵可沒機會握著槍去沖鋒,手中的“武器”只有螺絲刀、扳手、鐵鉗。剛開始,面對這些個“鐵疙瘩”,張立志不免有些失落。老技師看出了他心中的“小九九”:“潛艇好比一桿槍,你的崗位和掌握的裝備就是確保槍能上膛、子彈能飛的零件。”他恍然大悟。
在老技師的幫帶下,不到一年,張立志就成為艇隊的骨干力量,兩年后接了老技師的班。走上技師崗位的第二天,他迎來第一個考驗。
艇隊受領海上對抗演練任務,在航渡期間,該型潛艇上唯一的羅經突發故障。羅經被稱為艦艇海上航行的“燈塔”,為艦艇提供當前所行駛的方向信號。在茫茫的大海上,失去了準確方向的潛艇很難抵達指定海域。
第一次獨立面對這個鐵家伙,張立志有些慌了神。不到5分鐘,汗水已浸濕了胸前的作訓服。“干我們這行,切勿心浮氣躁,把每一步做實,一顆小螺絲都是決定這件事成功與否的關鍵……”耳邊響起了老技師當初說的那些話,張立志靜下心來,仔細回想自己掌握的排障技巧,終于找到了癥結,成功排除故障。
“潛艇這桿槍,不能因我這個零件運作不暢打不出子彈。”返航后,張立志立即向支隊申請編寫《某型羅經故障集及修理方法》,并找各潛艇航電部門負責人搜集資料。3個月后,6萬余字的教材便送到了支隊每一名航電兵的手中。
那一年,支隊潛艇更新換代,高度自動化的裝備與之前的潛艇完全不同,這意味著年近40歲的張立志將從零開始。這一年,他剛好服役期滿,面對父母和妻子返鄉的勸說,他只說了一句話:“我還想為祖國再站幾年崗。”就這樣,他留了下來。
為了更快駕馭新裝備,張立志索性將鋪蓋卷搬到了潛艇艙室,不分晝夜地拿著教材摸索新裝備性能,并在支隊第一個通過了航電專業合格考試。后來,他發現了新型羅經和綜導顯控臺等設備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誤差,不斷在圖紙資料中查證原因,向廠家提出多項改進意見均被采納。
比起對專業技能的追求,張立志更在意帶出了多少專業骨干。因為張立志明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終有一天自己會離開部隊,他希望自己的徒弟能精益求精,并不斷傳承下去。在張立志帶的兵中,已經有10余名走上了潛艇重要崗位,成了支隊戰斗力建設的中堅力量。
30年前,張立志在軍旗下成為一個兵;30年后,他將完成最后一班崗。他說,在脫下戎裝的那一刻,一定要面對軍旗再一次舉起右手:“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
?。ㄕ?1月4日《人民海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