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反”開艙手
李濤:某著陸場站救生回收隊通信技師,二級軍士長軍銜,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趙啟航攝
黃沙飛舞,直升機銀翼盤旋;草場深處,搜救車隊鐵流猛進。
“北京,雄鷹報告,目視返回艙!”
“嘭”的一聲巨響,一團黃色火光從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底部噴出,緩沖發動機點火成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內蒙古主著陸場。
還未等搜救的直升機停穩,一個身著橘紅色搜救服的工作人員背起30公斤的裝具,跳下直升機,直奔返回艙。他就是“快反”開艙手李濤。
“這是我第11次執行神舟測控回收任務,但仍然像第一次一樣興奮,充滿期待。”匆忙說完這話,李濤迅速轉入預定回收動作……
相比火箭發射和交會對接,開艙顯得簡單多了。但其實里頭大有學問。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與大氣發生摩擦,外殼產生高溫,導致艙內氣壓和艙外氣壓不平衡。開艙時,要用特殊工具精準地插入鎖孔,通過減壓閥平衡艙內外氣壓。“如果泄壓太快,航天員身體一下子適應不了;太慢,就會耽誤航天員出艙時間。”
低溫嚴寒、風雨雷電,返回艙傾倒等,都是回收搜救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為了練就一手過硬的開艙本領,李濤沒少吃苦頭。他從艙門構造、平衡艙壓等多方面入手,反復琢磨,每次都將同一個動作反復練習上千次,有時手經常酸痛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
神舟七號返回艙開艙時,由于泄壓時操作過快,艙門被內部氣壓緊緊地吸住,導致開艙時間比預定時間推遲了一分多鐘。這讓李濤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精準判別艙內外氣壓平衡,無論何種情況下,都要快一秒打開艙門。由于無法模擬高溫狀態下開艙情景,李濤只好拿高壓鍋加熱后進行模擬開艙泄壓訓練。通過減壓閥泄壓時發出的“嘶嘶”氣流聲,他逐漸學會了用氣流聲來判斷艙壓平衡狀態。后來,他創造了30秒內打開艙門的紀錄。
“這些年模擬開艙門的次數,甚至比我開自己家門次數都多。”熟悉李濤的人都知道,這份完美背后凝聚了他千錘百煉的辛勤和汗水。
神舟四號飛船回收當天,主著陸場遭遇了罕見的暴風雪,氣溫驟降至零下三十多攝氏度,鋼絲繩結冰打滑,嚴重影響返回艙扶正。協作單位要求在不破壞返回艙外表的情況下,盡早將返回艙吊上列車,運往北京。緊要關頭,李濤將棉帽、手套等塞入鋼絲繩縫隙,徒手保護返回艙,雙手被凍得粘在返回艙上,被硬生生地撕下了一層皮。
神舟五號任務開艙時,航天員楊利偉與李濤一個在艙門里,一個在艙門外,兩人聯動開艙。由于過于激動,李濤不小心用開艙錘砸到左手食指,鮮血染紅了白手套,他卻絲毫未發覺,最后還是被醫檢醫保人員提醒才感到痛。
又一次完美回收!直升機搭載著兩位航天員漸行漸遠。李濤仍忙碌著進行艙門固定等工作,他身著橘紅色搜救服、精干如雕像的背影和被燒成青褐色的神舟十一號返回艙艙體,在陽光的照射下,勾勒出一道絕美的畫面。
激情為使命燃燒
■李 濤
17年前,我來到剛組建不久的著陸場站救生回收隊。當得知這是我國唯一一支擔負航天器回收任務的專業團隊時,我既激動又自豪。“功勛著陸場站”幾個大字,就是我的工作標準。為了航天人這份使命榮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