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英雄血脈
——解讀第54集團軍“葉挺獨立團”闖關奪隘所向披靡的精神DNA
走進第54集團軍“葉挺獨立團”團史館,猶如置身血火交迸的時光隧道——
從北伐時期威震四海的“鐵軍”,到長征途中一往無前的“開路先鋒”;從烽火歲月橫掃頑敵如卷席的“百勝之師”,到和平年代屢創佳績的“陸上猛虎”……
斗轉星移,血脈永續。新的歷史時期,該團視厚重傳統為起家之源、傳家之寶,引導官兵在重溫戰史中汲取紅色營養、在遂行任務中淬煉紅色品格、在強軍實踐中爭當紅色傳人,“鐵軍”的精神DNA依然在新一代官兵的血液里奔流不息!
心中有信仰,走得再遠也不會迷失方向
成立于1925年的“葉挺獨立團”,是我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厥?1年漫漫征程,團領導告訴記者:“心中有信仰,走得再遠也不會迷失方向。”
在團史館一隅,一份特殊的入黨申請書常使參觀者淚灑衣襟:“我最大的心愿是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鐵軍’一員,我深深懂得入黨有多光榮……”這是九連戰士傅皎因病離世前5天留下的絕筆。
談起傅皎,九連指導員付運紅眼前總會浮現當年那一幕——自己給新兵上黨課時,傅皎張口就問:“指導員,入黨到底有啥好處?”
付運紅講完首任團長葉挺二次入黨的故事,又把飛奪瀘定橋的戰例搬上講臺:“槍林彈雨中攀橋欄、踏鐵索向對岸發起進攻的22勇士,全都是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只有3人留下了名字。生死關頭,他們可曾想過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這堂課在傅皎心中掀起的波瀾,如同瀘定橋下不停翻涌的滔滔河水。此后,傅皎對“鐵軍”戰史入了迷。潛移默化中,他漸漸懂得,作為“鐵軍”傳人,胸膛里該懷有什么樣的信仰,血管里該流淌什么樣的血液。
心中有信仰,行動更堅定。傅皎認真學習、刻苦訓練,時常與黨員干部談心交心,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生命最后時刻,他終于如愿以償入了黨。
下連就在“飛奪瀘定橋紅二連”的武文斌,同樣被先烈們鐵心向黨、至死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動。赴汶川抗震救災時,武文斌晝夜奮戰在最艱險的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寧可自己倒下,不負黨的重托。和武文斌一樣,在汶川救災中,該團2000余名官兵冒死挺進生命孤島,“‘鐵軍’來了”成為無數受災群眾的定心丸。
聽黨話、跟黨走,攻堅克難時如此,需要作出犧牲奉獻時也是如此。前些年,該團編制體制調整,全團官兵叫響“進退去留聽黨的”,近半數營連干部含淚離開軍營,無一人向組織提要求。
邁進“鐵軍”門,就是黨的人。一次,導彈連戰士馬曉鈺外出辦事,在街角聽見有人散布“軍隊非黨化”言論,馬曉鈺當場予以駁斥,其“即興演講”讓對方啞口無言。返回連隊,他又以《“軍隊非黨化”兜售的是什么貨色》為題,主動登臺授課為戰友打“防疫針”。
團政委張東杰把馬曉鈺的行為歸因于“信仰的力量”,他說:人的靈魂深處一旦根植忠誠基因,就會化作堅守不渝的定力,并逐漸積淀為一種鮮明品格。
去年盛夏,該團受領特殊任務,急需補充一批駕駛員。團黨委決定,動員部分退伍兵回團。沒想到,號召一發出,200多名退伍兵踴躍請戰,其中七成是黨員。
一位著名作家到該團采訪后感慨不已:“鐵軍”的“鐵”始終是滾燙的、殷紅的,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與革命理想的赤熱火焰,使它永遠保持著熔爐的火紅和溫度。
鐵血鑄雄師,千磨萬擊才能鍛造尖刀利刃
“葉挺獨立團”每個官兵心里,都珍藏著這樣一面盾牌。
當年北伐戰爭,該團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直搗武昌城,戰功卓著,百姓特贈“鐵軍”盾牌,上書:摧鋒陷陣,如鐵之堅……
“鐵血鑄雄師,這是歷史的明證,也是對今天的昭示。”團長耿長江告誡部屬,唯有千磨萬擊、永不懈怠,“鐵軍”才能一直鐵下去。
炮兵營官兵記住了團長的話。他們苦練火炮瞄準、裝填等基本功,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摳,快打快撤用時越來越短,多次刷新團隊紀錄。
上士張躋文記住了團長的話。他帶領戰友接連取得“裝甲車炮塔電傳故障綜合檢測儀”等8項革新成果,使野戰條件下裝甲車炮塔故障檢測效率大幅提升。
為了強化敵情觀念、確保聞令而動,該團堅持每周一次戰備演練,每月一次全團拉動,機關的攜行戰備物資就放在車上,戰備車輛滿基數加注油料,部分彈藥按使用單位分區存儲。
夜戰是該團的拿手好戲,但他們沒有安于現狀,步兵連夜間機降作戰等10多個新課目陸續上馬。官兵還集智攻關,編撰《中外夜間戰斗戰例選編》,摸索出20余種戰法。
如果把練兵備戰比作鑄劍,那么,血性膽氣就是銳利的鋒刃。在去年的一次實兵對抗演習中,對手便從“葉挺獨立團”身上領教了鋒刃的銳度。
且不論正面沖擊多么堅決、頑強,單單一名警偵連戰士上演的士兵突擊,就讓“藍軍”大吃苦頭。
這個戰士名叫高志超,當時,他奉命深入“敵”陣執行偵察引導任務。為了帶齊各種偵察器材,他只攜帶了少量壓縮干糧和兩瓶水。夜間滲透、抵近偵察、不眠不休,在荊棘密林中長距離匍匐前進,兩次與毒蛇不期而遇……24小時后,他開始斷水,只能靠些許露水撐下去;36小時后,開始斷糧,為了完成任務,他情愿忍饑挨餓。
直到戰斗結束,高志超連續潛伏3天3夜,準確上報“藍軍”戰術指揮所、炮兵陣地等16個目標位置,為“紅軍”攻堅決勝添上了沉甸甸的砝碼。
硝煙散盡,“藍軍”中的舊識問高志超:“這么玩命,你到底圖個啥?”高志超回答:“關鍵時刻豁得出去,這是我們‘葉挺獨立團’的老傳統!”
正是憑借這樣的鉆勁、韌勁、狠勁、拼勁,近年來該團68次參加比武競賽,奪得49項第一,連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團,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規矩硬如鐵,黨員干部模范帶頭立身為旗
“葉挺獨立團”是我軍最早執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部隊。穿越歷史烽煙,全團官兵遵規守紀的意識不減,干部骨干模范帶頭的旗幟不倒。
今年年初,上級機關安排吳干事到該團“強渡烏江模范連”代職。下連不久,吳干事臨時外出辦事,因事急沒顧上請假。當晚,該連指導員竇明春就提議召開黨員大會,對他提出嚴肅批評。
發現吳干事不太服氣,竇明春又把他領進連隊榮譽室,為他講述葉挺的治軍故事。
該團創建之初,人員復雜、紀律渙散。葉挺下決心整肅軍紀,并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堂弟葉石聚眾賭博,葉挺不徇私情、秉公辦事,當即免去其排長職務,讓官兵頗受震動。從此,部隊軍紀嚴明、煥然一新。
“違紀無小事,執紀無例外,‘鐵軍’的規矩確實硬如鐵!”聽完故事,吳干事深受觸動。代職結束時,他主動要求在鑒定表上填寫自己不假外出一事,以便警鐘長鳴。
采訪中,這樣的故事俯拾皆是。
2013年,炮兵營換裝某新型榴彈炮,一時間官兵歡欣鼓舞。接裝后,有人向團領導表態:大干快上,保證當年形成戰斗力!
面對如此“雄心壯志”,團領導當場“潑冷水”:別忙著瞎承諾,要尊重訓練規律,嚴格按訓練大綱和規范程序來!于是,官兵扎扎實實嚴摳細訓。在次年舉行的一次演習中,該型榴彈炮首發命中、發發命中,打了個滿堂彩。
有形的紀律必須遵守,一些行之有效的“無形規矩”也要傳承。
烏江水深流急,兩岸都是懸崖絕壁。長征途中,眼看河水擋道、追兵漸近,該團“強渡烏江模范連”老連長楊尚堃,帶領17名干部骨干浴血奮戰,終于渡過烏江,為大部隊擺脫追兵、化險為夷創造了條件。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是最具穿透力的說服。干部身先士卒的好作風,被“葉挺獨立團”當作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代代相傳。
撫今追昔,歷史的畫面何其相似——
汶川抗震,“強渡烏江模范連”作為先遣分隊,背著災區急需藥品向震中徒步挺進。半道上,他們被一處塌方阻住去路。頭頂是搖搖欲墜的巨石、腳下是波濤洶涌的岷江,怎么辦?時任連長鐘超大吼一聲“跟我來”,率先踏石探路,戰士們緊跟著快速通過危險地段。
該團改制換裝,一無經驗,二無教材,怎么辦?時任團長李遠征白天蹲在訓練場、晚上泡在資料室,與其他團領導分頭找相關院校和廠方專家求計問策,還牽頭編寫維修手冊……
干部爭當排頭兵,身后就會有一群士氣高昂的戰士。這些年,“葉挺獨立團”出色完成聯合軍演、國際維和、勝利日閱兵等大項任務,立身為旗的黨員干部成為一道道亮麗風景線。(本報特約記者 付曉輝 丁雅涵 通訊員 周 濤 記者 孫興維)
?。ā督夥跑妶蟆?016年11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