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自媒體“一條”發布《80后女生在福建造400m²神仙屋,世界罕見》視頻。通過該視頻,青年藝術家文那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打造的藏海厝進一步“出圈”,被數以萬計的網友看見。
從壁畫到雕塑,從閩南故事到自創“神話”,被閩南文化深深打動的文那,抓住如潮水般涌動的靈感和創意,歷時4年,在梧林打造了21個神仙主題雕塑,以及以閩南故事為藍本的壁畫,構成了藏海厝瑰麗的奇幻空間。
“似乎感受到命運的召喚,我來到晉江,在這停留了整整4年。這種連續的、成系統的創作,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文那如是說。
歷時4年在晉江打造一間“神仙屋”
花海環繞,湖水清波。文那打造的藏海厝與朝東樓比鄰而居,藏于紅磚古厝的“外衣”下,靜立于如詩如畫的風景中。
藏海厝房名德抹宅,是一棟面積達400多平方米的閩南官式大厝。從這棟紅磚古厝庭院的小門步入廳堂,藏海厝的寬大展廳便映入眼簾,從天井穿透而下的陽光,照得廳堂一片敞亮。
21尊雕塑、綿延3面墻壁的壁畫長卷,這里是閩南文化氣息濃厚的瑰麗展廳,也是文那締造的“另一個世界”。
4年前,在梧林青普運營公司的邀約下,文那成為梧林“藝術家駐留計劃”引進的首位藝術家,在德抹宅開啟了全新的創作之旅。
“剛看到這棟房子時,我感覺非常驚艷。”文那說,作為一名北方人,她此前未曾見過閩南建筑,“它的外觀如此漂亮,里面空間非常完整,再結合天井的光,我立刻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
走村落、探廟宇、逛博物館、讀文獻資料、和晉江人一起吃住生活……在“一頭扎入”晉江的4年里,隨著對閩南文化的了解逐漸深入,文那愈發覺得,來梧林的初衷——以泉州歷史文化為背景創作壁畫長卷,已經不足以講述她對泉州的想法和想象。
“‘半城煙火半城仙’,這里有太多的元素,是我過去不曾感受過的狀態。一座座廟宇、戲臺、宗祠,給了我無限的靈感。”文那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
從壁畫到雕塑,從1尊到21尊,4年來,利用德抹宅空間的回字形格局,結合閩南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文那不斷“編織”、構建和完善藏海厝的故事,讓這片原本空空如也的廳堂“住滿”了形態各異的“神仙”,讓一個個充滿想象和創意的故事鮮活起來、動聽起來。
從在地文化出發講述閩南人與大海的故事
靠海、吃海、向海。晉江人臨江而居,向海而生,孕育出深遠、獨特的海洋文化、華僑文化。藏海厝的故事也由此出發,編織出有著閩南人“烙印”的夢幻故事。
“藏海厝的故事從‘織海’開始,到‘吞海’結束;‘照海’在前,‘藏海’在后。”文那說,藏海厝21尊雕塑是她基于對閩南人與大海的緊密聯結的理解而新創的“野生神仙”。
一走進藏海厝,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高大的“照海”雕塑。它位于“照海殿”的正中,立在“靜觀滄海”的藍色匾額下,加上底座,高近3米。“照海”以黃色為主色調,頭頂“光明”二字,手持兩面鏡子,周身奔騰著綠色的海浪和白色的浪花,有著“腳踏清波、身憑駭浪、照亮航路”的美感和寓意。
“‘照海’由三塊原木拼接、雕刻而成,是整個藏海厝最大也是最晚完成的作品。”文那介紹,“它的兩面鏡子,一面照著天空,一面照著人心,當鏡子大放光明的時候,就可以讓海上的道路光明璀璨。”
“織海女神”雕塑講述的是創造閩南這片大海的神仙,怎樣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開始編織這片大海。
“吞海”的靈感則是文那從真武廟中真實的“吞海”石碑中獲得的。在她的理解中,“吞海”二字展現了閩南人對大海的真實感情——既想征服大海,又敬畏大海;想和大海共存,也要從大海中奪取生活的勇氣。
在藏海厝里,最隱秘卻最具光芒的,當屬僅90厘米高的“藏海”雕塑。“這個雕塑是藏海厝的‘題眼’,它是天海之間的一個紀念碑,身上畫了整個藏海厝所有‘神仙’的故事。”文那說,“藏海”寓意每一個離家遠航的海民心里的浩瀚大海。這片大海沸騰在祖先的故土上,起伏在童年的記憶里,翻涌在海民的血液中,篆刻在海民的皮膚上,它雖小卻耀眼璀璨。
在藏海厝,一個個雕塑讓閩南人與大海的故事生動起來。而綿延的壁畫,則是文那對閩南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再現。
細看畫上,既繪有草庵的摩尼光佛、大眾熟知的財神爺,也畫著閩南的紅磚古厝、飄飛的梧林僑批;既呈現了閩南人在海浪中“下南洋”的艱險,也描繪了閩南人在東南亞繁衍生息的故事;既有閩南人對于“財丁兩旺”的樸實愿望,也有小雜魚、小海蛤、小螃蟹成精的“腦洞大開”。
文那說,她希望用“神仙”的視角、更浪漫的想象,來講述泉州城市的煙火氣,“只有泉州這樣‘神仙’煙火共生的城市,才會給我這般爆炸性的靈感,讓這些雕塑、這些故事在這里存在得如此妥帖。”
晉江技藝“加持”從壁畫“跨越”到雕塑
藏海厝的故事得以完成,除了文那的創作,也離不開晉江非遺技藝的“加持”。
“在來晉江之前,我只做過陶塑,最高的不超過90厘米。晉江的傳統木雕技藝,讓我的創意實現了重要突破。”文那說,在來晉江之初,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自己的油泥雕塑小稿交給了非遺項目、晉江佛像雕塑技藝(浙平國)第五代傳承人陳增煌。
等文那再到晉江時,陳增煌告訴她,她的雕塑小稿已經復刻完成,成了放大到1.8米高的木雕雕塑,且效果達到了90%的復刻。這讓文那十分驚喜。
在陳增煌的木雕廠,匯聚著木雕師傅、漆線雕師傅、打磨師傅、做坯師傅等工匠,可以隨時隨地反饋文那的需求。雕塑復刻出來之后,匠人們還會根據文那的想法進行更加細致的調整。
隨著合作的推進,在陳增煌請文那品嘗了一頓晉江的地道海鮮后,他們從工作伙伴發展成了朋友。2020年底,雙方合作的首批2個雕塑順利完成。
“2021年,我完成了藏海厝20多個雕塑小稿的初坯,交給了增煌團隊。他們為我提供了全部的技術支持,并給了我許多工藝上的建議。”文那說,因為當時故事一直在改動、調整和完善,每個小稿到木雕雕塑的成型,都經過了10%~30%不等程度的改動,這無疑增加了增煌團隊的制作難度和時間。
正是這樣一次次地對接、修改、調整,讓文那和增煌的團隊合作更加順暢。
“我們參與到彼此的團隊中,一起到全國各地考察、出國參展。”文那說,今年6月,為了支持文那在法國巴黎的個展,增煌團隊加班加點,歷時3個月全力制作展覽中的木雕神像,呈現了被媒體稱為富有東方神韻的“神仙世界”展覽。
“和晉江非遺技藝的融合,讓我的創作得到了突破。”文那說,她還想把藏海厝的故事進一步延伸,也許會以動畫或者戲劇的方式,“我跟晉江的緣分會長長久久。”
?。ㄓ浾?許春 陳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