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23日訊 昨日上午,家住晉江市磁灶鎮前尾村的王先生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說,鄰居老王家來了一只頭上長角的甲蟲,沒人認識。
獨角仙
這個奇怪的家伙,油黑色,呈長橢圓形,總長約4厘米,6只長滿刺狀物的腿比常見的甲蟲強壯。這只甲蟲最奇特的地方是它頭上和背甲處,有一上一下兩個相對的角。
昨日中午,泉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高級農藝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陳貽謀看到照片后告訴海都記者,這只甲蟲中文學名叫雙叉犀金龜,民間也稱“獨角仙”,主要以樹木傷口處的汁液和熟透的水果為食,在我國廣泛分布,尤其在林業發達、樹木茂盛的地區尤為常見。陳貽謀介紹,全世界犀金龜有上千種,其中只有60種左右擁有大型犄角,其成蟲活動期主要在6~8月,而野外犀金龜的成蟲壽命只有1個月左右。
按理說,犀金龜的分布很廣,為何見到的人卻不多?陳貽謀解釋,犀金龜屬于晝伏夜出型,白天一般不出門,等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這也是市民很少發現的原因。但犀金龜有趨光性,因此在山區晚上點盞燈,運氣好的話它們就會“自投羅網”。
記者還了解到,犀金龜如今已成不少人的寵物,此外,其還可入藥,中藥名“獨角螂蟲”,有鎮驚、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1976年有人從獨角仙提取到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獨角仙素“dicotastin”。(海都記者 陳紫玄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