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多年來,晉江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農村食品安全這一民生議題,下大力氣開展專題調研,深入食品生產經營、消費和監管一線,聽取匯報、組織座談、明察暗訪、提交建議、專題詢問、督促整改等,多舉措推動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推進“五個健全”工作
打通農村食品監管“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來,晉江市人大常委會多次開展調研走訪和明察暗訪,先后組織市直相關部門、鎮街食品安全分管領導、部門基層所(站)、集貿市場開辦者、食品經營戶等對象召開多場專題座談會。8月16日,晉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健倩帶隊調研農村食品監管體系建設情況。調研組先后走訪了省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晉江華昌農牧有限公司、新華洲水產批發市場、陳埭富鴻農貿綜合市場等地,詳細察看并了解生豬養殖及可追溯體系建設,食品質檢中心、水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基層監管網絡等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內容,還重點圍繞生豬可追溯體系、集貿市場食品自檢能力、監管部門檢驗檢測及監管能力建設、基層監管力量整合互動、農村食品安全專項經費保障等提出了具體建議和要求。
為推動治理和解決晉江特別是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突出問題,打通食品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保障農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晉江市人大代表持續關注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并提交了高質量、接地氣的建議。
2014年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周永偉等10位人大代表《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議》被列為1號建議;2015年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蔡洪沂等12位代表《關于加強對農村食品安全市場監管的建議》被列為1號建議,張秀惠等10位代表還提出《關于以人為本,切實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陳培星等6位代表提出《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堅決整治地溝油的建議》。今年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吳自勇等6位代表《關于健全和完善我市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建議》被列為3號建議,蔡友團等3位代表還提出《關于規劃內坑中藥材及農特產市場項目的建議》,李春興等5位代表提出《關于加強市區農貿市場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的建議》。今年8月下旬,晉江市人大常委會還將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
去年年底,晉江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形成《晉江市人大常委會關于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介紹了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未能有效發揮、科學有效的基層監管網絡未建立、農村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滯后、農村食品安全誠信體系亟待建立等存在問題,并提出強化政府的組織領導、建立科學有效的基層監管網絡、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強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共治體系建設等建議,明確將“建設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作為破解監管難題的方向。
下一階段,晉江將針對農村食品安全相關部門統籌協調作用不明顯、鎮村兩級監管運行機制不健全、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較滯后、農村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重點推進“五個健全”工作,即健全監管體系,強化工作合力;健全檢測體系,強化技術支撐;健全追溯體系,強化全程管控;健全信用體系,強化誠信管理;健全共治體系,強化綜合治理,致力于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農村食品安全
全方位監管構架形成
晉江市人大常委會的建議既是民之呼聲,更是給力監督。圍繞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動工作目標,晉江以構建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為核心,堅持一手抓規范,一手抓整治,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全力構建從“田頭”到“舌頭”的全方位農村食品安全網絡體系。
在強化監管,重點整治方面,晉江首先狠抓農貿市場整治,加快推進12個市場快檢示范點建設,實行大型市場每日快檢,基層監管所每周抽檢,食品安全快檢車巡回檢測的三級快檢體系;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市場改造項目建設,2015年來共投入2.7億元對梅嶺綜合市場、曾井蔬菜批發市場和大山后社區綜合市場等農貿市場進行改擴建。三是整治農產品生產,重點開展農藥、獸用抗菌藥經營使用、生豬屠宰、農資打假、水產養殖等5個專項整治行動及“春季打假保春耕”專項檢查,立案查處涉農違法案件9起,摸排疑似牲畜私宰窩點10個。
此外,在整治農村校園,建立以校長(園長)為第一責任人的校園食品安全體系上,重點推進學校食堂“明廚亮照”工程,現已完成對全市22所農村校園食堂的操作間、售賣間等關鍵部位安裝攝像頭并連接互聯網。對于農村“黑作坊”“黑工廠”“黑窩點”等,晉江整治取締無證經營戶11家;開展閩南傳統特色小吃保護行動,對全市406家特色小作坊進行排查建檔,成功指導龍湖文博肉粕加工廠創建2016年度省級小作坊示范點,為全市特色小作坊發展提供樣板。農村聚餐的“繁榮”也對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為此,晉江整治農村聚餐,加強農村廚子業務培訓,嚴格規范農村集體聚餐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群體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紅線。
在健全機制,筑牢防線方面,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對全市240家納入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企業設立信用檔案,實行“一戶一檔”管理,開展中央廚房、星級酒店、校園食堂等量化分級工作。在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上,通過部門微信公眾號,推送各類食品安全信息累計400多條;通過經濟報、廣電局、公交車載電視等平臺滾動播報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等信息70多萬條次;組織開展32場大型現場活動,發放宣傳材料3.7萬份。在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和可追溯體系上,加強校園、企業、機關單位等重點區位的應急處置經驗;從蔬果、畜禽、水產品等領域選取17家企業(基地、合作社)作為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最后,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提高了食品安全委員會規格,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擔任主任,分管領導擔任副主任,宣傳部、政法委、政府辦、發改局等31個部門為成員單位,并制定出臺治理餐桌污染、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實施方案等64份專項行動方案;其中,部分監管執法部門還共同建立打擊食品違法犯罪聯席會議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此外,在整合配強部門、鎮、村等各級食品安全監管力量上,重點配強393個村居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協管員,補強“最后一公里”的監管力量。在強化經費保障、技術保障上,建成省級食品質檢中心,配備泉州首輛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車,打造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針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存在問題和晉江市人大常委會的建議,晉江全面加強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農村食品安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架構基本形成;政府領導、部門協同、企業主體、民眾參與、媒體監督的社會共治格局初具雛形。但是農村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遠,它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不容忽視,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永遠在路上”。(通訊員 黃福星 記者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