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宗祠,我們紫帽紫星村的金坑王氏家廟也算是歷史悠久。”近日,晉江紫帽紫星村村民王先生在看到本報“晉江宗祠·尋找鄉愁”系列報道后,撥打晉江經濟報新聞熱線82003110報料,希望能把位于村內的金坑王氏家廟的文化歷史跟大家分享。
金坑王氏家廟 距今已620多年
近日,記者來到紫帽紫星村的金坑王氏家廟廣場,廣場上空無一人,這給整座家廟增添了些許神秘。居住在附近的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除了家廟里有活動會有人之外,平時家廟都是關著的,因此廣場上也鮮有人活動。
走近家廟,大門上方的牌匾寫著碩大的“王氏家廟”四個字。那為何大家都稱呼它為“金坑王氏家廟”呢?
原來,金坑,俗稱“十三鄉”,現包括6個行政村(紫星、東星、下洋、席里、和鋪、竹口),橫跨晉江、南安兩地。其中紫星村屬晉江管轄,其余5村則隸屬南安。金坑王氏家廟是三世祖國瑞公創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間(1387年),這項工程一直持續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宣告竣工,據碑記記載,至今已有620多年了。
紫星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斗告訴記者,金坑王氏家廟建筑面積235平方米,至今仍保留著它在明朝始建時的規制,為歇山式(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漢族建筑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于廡殿頂。)二進建筑,坐北朝南。中軸在線依次為大門、天井、正廳,兩側為廂房。祠堂前面是一大片廣場,祠堂東有一片歷史悠久的樹林,俗稱“破補林”,西靠金尚村,北承烏山龍脈,南至紗帽山,聚山水之靈氣,俗稱“臥牛穴”,占地面積約35畝。
金坑王氏 歷代名人輩出
邁入家廟,可以發現許多與明代理學家王振熙息息相關的古老物件——皇帝御賜的“圣旨”牌、兵部侍郎左懋第題寫的“理學文宗”匾額、福建巡按御使陸夢祖所題的“會魁”匾額、“中憲大夫”橫匾……左懋第是王振熙的門生,他在朝中為官時,將王振熙任職時的德行、政績如實奏明皇帝?;实凵钍芨袆?,遂封金坑祠堂為“特祠”并賜“南宮特祠”匾額?,F如今,從金坑王氏家廟中高懸的對聯“福省開閩第一,南宮特祠無雙”亦可看出。
據介紹,金坑王氏歷代以來名人輩出,除王振熙外,還有諸如王以節、王承箕、王孟遴、孫銓遴等,都是在《南安縣志》中留名之人。
紅磚赤瓦、燕尾山墻,壁、廊、脊等細部精致的裝飾……置身于紫星村的金坑王氏家廟,仿佛時光倒流了620多年,那紅磚墻裙、木匾額、飾以花紋的瓦當,原汁原味,滄桑中更透著一種撩人心弦的歷史質感。在家廟大門上,記者還看到了寫有“理學鄉賢世胄,忠臣孝子舊家”的對聯,毫無疑問,金坑王氏都以理學大儒王振熙為氏族驕傲,否則也不會如此醒目地在家廟大門聯對中點出他在理學上的貢獻。(記者 蔡培仁 王家煜 文圖)
相關新聞
兩岸金坑王氏宗親舉行冬祭
25日,泉州金坑祖祠舉行冬祭活動。來自海內外的王氏宗親近六百人集結在晉江市紫帽鎮紫星村的王氏家廟,共同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
“這次冬祭太隆重了,讓我們這些常年旅居在外的同胞倍感家鄉的親切和血脈的聯結,也讓我對先祖偉業有了更深的認識。”首次從臺灣趕來參加冬祭的王自祥,在觀看王氏宗親代表祭祖后激動地說,希望今后能繼續組織這樣的活動,他和宗親們一定還會回來祭祀先祖、感受王氏宗親血脈的延續與繁榮。(記者 蔡培仁 通訊員 王金福 黃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