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7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18.3%,領跑全國,廣州、深圳、上海緊隨其后。
目前主管部門所能想到的辦法,仍然是行政限價。不過,換了一種方式。8月21日,北京市朝陽區豆各莊鄉土地儲備項目B地塊、C地塊二類居住、公建混合住宅、托幼、環保設施用地開始競價。按照要求,此次出讓,除需配建51500平方米建筑規模的“公共租賃住房”外,其余商品住房銷售限價為22000元/平方米,套型建筑面積全部為90平方米以內,單套商品住房總價控制在200萬元以內。
在土地出讓環節,直接將未來的商品房售價寫入出讓合同,是北京市推進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地政策的新嘗試。此舉意在解決既買不起高價商品房又沒有資格購買保障房的“夾心層”的住房問題。它顯然不同于屬于保障房范疇的限價房,但“夾心層”群體的界定,北京市有關部門尚未公布。
21世紀不動產分析師張磊認為,通過限房價倒逼限地價,既能控制房價漲幅,又能抑制土地出讓溢價,這種做法要優于單純限房價,可謂一舉兩得。希望對“夾心層”的定義能寬泛一些,具有一定納稅年限的人群都應有資格購買這類商品房。
張磊提出,土地出讓限房價的做法,值得全國所有一線城市以及房價漲幅較快的二線城市借鑒。它將令開發商在競爭土地時不得不理性克制,但又最大限度保護了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來源。限定房價的做法,則使“夾心層”人群也有了買得起房的希望。在房地產長效機制暫時未能出臺的時期,這種做法能夠起到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作用。
不過,張磊等業內人士也提醒,由于政府限定了最后的銷售價格,開發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可能會在建材、設備等方面偷工減料,設計、配套也可能能省則省。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監督力度,包括對預售資金的監管。
責任編輯:lh9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