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這是兩千年前孟子的社會理想。而今,一些人為了這個理想轉而投向規則之外的小產權房。在中央14部委一片“清理整頓”聲中,小產權房的命運更加撲朔迷離。
日前,記者調查發現:小產權房通過“以租代售”、“使用權代替產權”等方式換裝入市,悄然變為“養生會館”、“農業生態房”等身份。這種小產權房給用戶帶來多少安全感,購買房子的用戶是否存在風險?
小產權房曲線入市
售樓人員信誓旦旦保證無問題
合肥一家地產公司推出了精美圖片來展示他們即將銷售的“養生公館”,只是他們的房子用戶無法得到產權證,是通過“使用權代替產權”的方式來推廣房產項目。
銷售人員:我們后期銷售方式是銷售會員卡的形式,您購買會員卡,提供一套住房供您居住。產權式我們開發商自持。相當于您買了,我們供您使用,跟正常住房的使用年限是一樣的。
沒有產權證,誰來保障用戶財產不受損失呢?銷售人員這樣回復記者:
銷售人員:中途您想賣,自己把會員卡轉讓或者退租都是可以的,就是您享有會員卡的任何權利,但就是沒有產證,產證沒有分割。項目后期如果運營不好,您可以直接退出。
在鄭州,一些打著城中村拆遷后“村民安置用房”名義的房子仍然在銷售,這些樓盤也沒有商品房預售證等手續。在鄭州西環路與中原路交叉口,某樓盤銷售的房子每平方米只有4000多元。售樓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不銷售產權,只對外出租50年的使用權。當談到能否辦理按揭時,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售樓工作人員:那你就不要考慮了,我們這個房子不適合,我們這都是一次性付款,5年之內是不能買賣的,不做按揭的。
除了公開銷售安置房,還有一些樓盤的銷售人員對房屋性質閃爍其詞。另一家樓盤工作人員說,業主可與房地產商簽訂長期租賃協議,雖然沒有房產證但能保證業主居住無憂。
工作人員:不可能出現問題。我們這么大的社區,不可能買了之后再扒了,這么多家住戶,又不是只有你一家,肯定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價格便宜引關注
專家稱小產權房將風險轉嫁給了購房者
一套房子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僅是居住功能,還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但記者調查,在全國這樣“無名無份”的房子不在少數,那么這些變異的小產權房,會給用戶帶來哪些隱憂呢?
鄭州市民王先生在省內購買了一套小產權房,價格便宜是選擇的最重要指標。
王先生:它屬于把原來村的地拆掉,進行開發,沒有房產證,都是村里的老百姓在買。商品房都達到6千、7千、8千,東區都一萬多了,西區最平均價格也得5800左右,經濟適用房也要2800、3000,沒錢的人買小產權房,還值得。
郭紅兵一語中的,他提到“以租代售”等都是小產權房的種類,隨著房地產調控壓力越來越大,現在很多開發企業原來想通過拿到非上市交易的土地,過一段時間通過土地變性來上市,這一條路被我國嚴格的房地產管理政策所控制,只能打一個擦邊球,繞過土地性質變更這條路來運作。
郭紅兵:這類土地大致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種土地性質,養老地產,一般來說,都是社會福利性質供應的土地,委托開發商建設一些社會公益福利項目,另外一類以農業產業園方式建設的項目,還有就是一些工業用地項目,這些都不是商品住宅的用地,按說在商品住宅市場都是不可以銷售的。
郭紅兵提到,這種類型的小產權房,存在的隱患是非常多的。如果開發商銷售完畢的話,整個的資金和利潤都會收回。但是卻把后面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丟給了長租或者購買房子的普通購房者,實際上這是一種風險的轉嫁。
郭紅兵:長租期,在這么長的時間段內,是否開發企業還存在,土地性質有沒有可能發生變化,這些無法做一個長期的判斷。流通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阻礙,在銷售過程中,沒有法律能夠去保護你,因為我國的二手房銷售政策是,必須在房產主管部門有登記的房產才可以在市場上銷售,而這些房產往往是大證捏在開發商手中,個人想出售的話,買家就要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