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濟與文化
1.經濟發展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分布特點,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分布特點,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初步學會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我國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等的影響。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四)地域差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用事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五)認識區域
1.位置與分布
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某區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圖上識別某區域的主要地形類型,并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征。
運用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歸納某區域的氣候特征。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某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產業布局特點。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2.聯系與差異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運用資料比較區域內的主要地理差異。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
3.環境與發展
根據資料,分析某區域內存在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并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鄉土地理
運用地圖,描述家鄉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點。
利用圖文材料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其原因。
舉例分析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
運用家鄉的人口資料與全國人口情況進行比較,說出家鄉人口數量和人口變化的特點。
了解家鄉的對外聯系現狀,認識家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