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大受歡迎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公開課”上,授課教師、該院院長孫偉最常說的話,并非“創業氛圍有多好”,也不是“你天生就是創業的料!”這個留洋歸來的院長更常做的,是朝著語氣興奮、“滿眼放光”的學生說,“你現在不適合創業,我不希望你最后變得‘血淋淋’的。”
明明是一門孵化學生創業項目的課程,怎么還給學生的創業夢想潑冷水呢?
在這個“全社會都在說創業”的時代,孫偉希望自己的學生冷靜下來,認清一個現實:絕大多數本科生和沒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其實是不適合創業的。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創業成功是個需要創業者具有創意、熱情、資源、管理能力、執行力的“小概率事件”,對于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而言,比起盲目跟風創業,“就業能教會他們更多”。
之所以這么講,和孫偉對創業的定義有關。這個13年來一直傾力提倡創業教育的高校學院院長認為,人們習慣將自己當董事長、CEO和創業畫上等號,可實際上,“成為創業公司的一個核心高管也叫創業”,再說寬泛一點,成為核心成員或者早期加入一個創業公司都可以算作創業。在這個學習和領悟的過程中,這些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能逐漸明白,什么樣的人和什么樣的項目才能真正創業成功。
因此,面對創業課上學生遞交的商業計劃書,孫偉會跟其中90%以上的人說:“行不通。”若是碰到執著的學生,他會反問一句:“假如,你投了很多錢、很多精力卻還是一無所獲,你會怎么辦?”
“只有能輕松說出‘院長,我都干了6年了,已經辭職了,你再幫一把吧’這些話的學生才真正從心態上做好了創業的準備。因為創業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孫偉說。
這些都是孫偉秉持的“不創業教育”理念。在他的創業課上,學生是一定要接受這番“拷問”的。“我不是要說我有多英明,能決定創業項目是生是死,而是希望讓每一個有創業念頭的學生都能在正式創業前,理性認真地考慮”。
熬過了重重“審問”的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到這門創業項目孵化課的核心“雞血”部分。孫偉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和這些學生交流商業計劃書。學生很多,項目和想法更多.這個身材有些微胖的老師習慣于“趕場”般的生活,和這個項目組談完,再匆匆趕到下一個項目組參與討論。一周下來,他要趕十幾個“場”。
當然,這個過程里少不了IT業內資深人士的參與。孫偉一開始就沒打算從校內給學生找資源,他堅持認為,想要孵化創新的項目,一定要從行業中來。“摸準脈門的項目,才有可能成功。”前不久,在他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公開課”上,從學院畢業創業成功的學生被請上講臺,講解行業現狀,更重要的是,這些校友為學弟學妹們帶來了一份幾億元的創業風投基金。
行業是孫偉眼中的“寶地”。他常帶著學生和產業界“密切互動”,了解企業的需求。4年前,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孫偉就帶著學生做這一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3年前云計算冒出頭,他又主導學院和百度、亞馬遜公司等合作,找尋創新的機會。
“李克強總理前不久提到全民創業。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校企深度融合、服務產業經濟。培養產業需要的人實際上正契合了這一理念。”孫偉說。
“打雞血”、“潑冷水”,再“理性思考探索”,孫偉的“創業三部走”思路已初見成效。5年前,他在美國讀博的學生方業昌回到北京,告訴老師自己已拿到多家知名企業的offer,可內心有創業的想法。思來想去,還真想不出該怎么選。
孫偉很高興。在他看來,像方業昌這樣的學生正適合“畢業就創業”。他找來朋友,幾個人圍在一起和方業昌“頭腦風暴”,討論最合適的創新機遇點。
當年8月,方業昌在博士答辯后的第3天,舉家回國創業。他創辦的慧科教育瞄準中國大學產學深度融合的需求和在線教育領域的機會。前年,這個被業內看好的公司獲得2000萬美元風投。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孫偉說,學院畢業生創辦的企業,已經好幾十家拿到了A輪融資,許多在行業中已經成為領軍企業。馬云等舉辦的“湖畔大學”的學員中有3個孫偉的學生。
“我要鼓勵的,是一場理性的冒險。”孫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