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數百名大學生利用暑期參加所謂“陜西愛心支教聯盟”,到達支教地點后才發現,主辦方非但沒有相關資質,竟然還開起收費性質的輔導班。經調查,聯盟背后是一家名為陜西尚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商業機構。事發后,陜西省漢中市教育部門調查回應,涉事企業并無舉辦支教活動的相應資質,目前相關部門已對其進行查處(7月16日《北京青年報》)。
大學生愛心支教竟遭不法分子利用,成為無良騙子圈錢的工具,這個事件令人聞之嘆息。同時,也警示一個緊迫的問題:如何推動愛心支教走向正規化、專業化。
支教意在縮小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2000年后,教育部相繼啟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師范學生實習支教工作、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等,經過統一的選拔標準、嚴格的筆試面試,最終確定支教名額。經官方渠道選出的支教隊伍,不少還要求必備教師資格證,可以稱得上“正規軍”,其支教時間和質量都有所保證。
而支教中同樣活躍著不少民間公益組織,對于普及志愿服務精神、引發全社會關注鄉村師資隊伍、教學保障等現實問題,非常重要。但從招募方式、對接支教學校的不穩定性,這只能算一只“游擊隊”。他們魚龍混雜、各自為戰,組織不當就會傷及業已脆弱的鄉村教育。
慈善法第10條、第63條規定,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慈善組織招募志愿者參與慈善服務,需要專門技能的,應當對志愿者開展相關培訓。這兩條規定,在實際的支教活動中卻難以落實。不少民間支教組織資質不夠,無法在民政部門注冊成功,導致身份尷尬。其志愿者也愛心有余、專業不足,既無教師資格的硬性規定又缺乏專門的培訓;短則數天長則數月的“走馬燈”式支教,常常被質疑教學質量。
“假支教”事件正暴露了民間支教組織管理的漏洞。涉事企業的違法行為是被當地村民發現的,而非教育部門。顯然,涉事企業在活動前并沒有與教育部門對接、報備,或者說教育部門并沒有提前審核其資質并全程監管。轄區有多少支教人員,流動情況如何,這些教育部門本應了然于心的,實際卻是一筆糊涂賬。若支教組織和志愿者隨意來去、自行制定支教計劃,并不向教育部門呈報,整個地區支教體系處于失管狀態,不僅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連正常的愛心支教也會盲目開展、各自為戰,根本無法形成支援鄉村教育的合力。
由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民間支教組織的管理和資質審核,統籌規劃志愿者數量、流向,制定更科學的支教計劃,實現官方和民間兩條支教渠道的有效融合,形成規范高效的支教體系,不能讓關注鄉村教育的愛心總是有始無終,無法安放。張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