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教育正在開啟一個“新質量時代”,加大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和經費投入力度、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已不再是教育的全部價值追求,必須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采用新的課堂學習活動形式和教材體系——不久前召開的第四屆長三角教師教育聯盟工作會議暨教師教育創新發展論壇上,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提出了基礎教育的“新質量”說。
近日,第四屆長三角教師教育聯盟工作會議暨教師教育創新論壇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匯校區會議中心舉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平,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滕建勇,校長朱自強,副校長、上海教師教育創新發展中心主任柯勤飛,上海市特級教師于漪、顧泠沅等上?;A教育界的領軍人物和資深專家,黃浦、徐匯、長寧、普陀、閔行等區的教育局局長,長三角教師教育聯盟各高校相關負責人等出席會議。會上舉行了上海教師教育創新發展中心專家委員會授聘儀式,27位專家獲得聘書。
在隨后舉行的以“新時期卓越教師核心能力素養培養的研究與創新”為主題的教師教育創新發展論壇上,尹后慶提出,中國基礎教育正在開啟一個“新質量時代”,必須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擅于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近些年來政府教育投入巨大,學校辦學條件改善速度很快,但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為何未見提高?尹后慶認為,其中突出的問題在于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社會對教育需求發生的變化。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強質量意識,提高教育質量”必然成為全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性和時代性任務。中國要從依靠分數指標、物質計量、工具價值來判斷教育效益的階段走向追求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內涵建設和教育人本價值的階段。迎接“新質量時代”,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擅于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需要更關注和聚焦核心素養的培育。
“新質量時代”需要怎樣的課堂?尹后慶概括說,傳統的課堂活動圍繞教師授課行為展開,教師忠實于教科書進行講解,學生就是一種容器,接受和儲存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是講,一個是聽,教師講解清楚,學生聽課認真,這就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活動形式。課堂正從“授課”轉向學習、以“學習目標”取代“教學目標”,需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設定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讓教與學的充分互動成為有效學習的必要保障。改變學習中的知識碎片化和去生活化弊病,依一定目標、主題構成學科和生活模塊的單元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新的關注,學生的學習內容也已不僅限于典型教材,多種學習資源將成為從典型教材走向建構教材的有效工具,課堂評價也不再限于教材內容與標準答案,而是更注重營造和諧、寬松、平等的評價環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記者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