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高校辦智庫是否“過熱”?被指與國家需求和問題脫節》的報道,再次將高校智庫推至輿論旋渦。如果說,針對其他類別智庫的討論多關注方法論,聚焦于“怎樣建設,如何實施”;對高校智庫的叩問則顯然更進一層,屢屢回溯至“該不該建,邊界何在”。
高校智庫是否真的“過熱”?僅從其可見數量及總體占比來看,正如上述報道承認的那樣,“還算正常”。若論其建設完善程度、實際發展環境、已有優質產能,更是難言“過熱”,甚至離國家期待差距甚大。
高校人才資源富集,謀政資治似是順理成章之事。從國家決策需求、智庫總體格局、大學自身職能來看,高校智庫躋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主力部隊也是時代之選、發展大勢。然而,是什么引發了“高校智庫過熱”的隱憂,爭論背后潛藏著哪些問題,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首先是對大學、智庫兩者職能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偏差。一方面,高校的多重使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間的有機聯系在某些討論中被忽視、異化。大學被抽象為“與世俗社會保持距離”的超脫之地,社會服務被視為“功利化、實用化”體現與可有可無的部分;另一方面,與“社會服務”直接相關的智庫被窄化,智庫研究被與短平快的對策研究畫上等號。
實際上,智庫功能也應分級分類全面認識。僅就咨政研究而言,智庫提供的思想產品便有理念、戰略之分,既能制定技術性對策,亦能提供戰略性方案,還可提出根本性理念,而后兩者便是適合高校智庫的最佳發力點。與之相應,高校智庫人才也絕非簡單的“方案制定者”,而當是以深厚理論為根基的戰略科學家。更深層考慮,智庫研究特有的問題導向、現實觀照,對高校的學科融合、知識體系轉換大有裨益。如果明確了上述概念,對“高校智庫”的誤讀當能有效化解。